乱世一璧 卓然千古/王汗青
乱世一璧 卓然千古
因为一个人,我们跋山涉水,走到一起。
因为一个人,我们肝胆相照,血脉相依。
王璧,一个高贵的、典雅的名字,穿过时光的隧道,透过历史的硝烟,正气凛然,雄视千古。
璧者,美玉也。《说文》:“璧,瑞玉,圆器也。”《白虎通》:“璧者,外圜象天,内方象地。”但在一个争权夺利,肮脏不堪的乱世,又有谁能够慧眼识璧呢?
我想起了和氏璧。在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哭于楚山之下,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最后流出来的竟是血。文王派人询问,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果真是稀世之玉,遂命名为和氏璧,后为秦国占有。
秦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秦传国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秦子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贞观四年归唐。唐末、五代时,天下大乱,御玺不知所终。
我们的祖先王璧就出生在这个时期,并在唐末、五代的乱世中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剧。
王璧,字大献。大献者,谓献捷于祖庙。《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 郑玄注:“大献,献捷於祖。”王璧生有奇节,好读书任侠,值黄巢乱,与婿郑传相与倡议,集众保境。乾符四年,黄巢率部三十万从宁国至泾县来寇,璧公据险设鹿角栈道以御之。中和元年、中和四年、光启元年、大顺元年、 景福元年,黄巢军五下祁城,皆被击退。璧公利用崇山峻岭的地理优势,巧妙地与来犯之敌周旋,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后击溃来犯的胡曹、王仲隐、赵言、刘迁、李仲霸、陈儒、孙端、汪淑、夏章、陈旭、朱庠、吴庠等部,并除当地乡霸汪章、熊宿等,因功历补军职。
天复二年,昭宗派特使李俨,书御衣赐杨行密,拜杨中书令、吴王,以讨伐朱全忠,并建制敕院,承制封拜,累授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率领王师,西讨杜洪,南收全义,立下了赫赫战功。璧公怀着一腔报国之志,要为唐朝廷扫平叛乱,使天下太平,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但各路军阀却各怀鬼胎。在他们的折腾下,唐王朝终于灭亡了。璧公壮志未酬,遂请老卜居祁西百里之苦竹港家焉。但他的忠贞之心、仁义之心却永垂千古,不可磨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璧公身后九子二十三孙,皆为显宦;八郡一十八县,各占巨籍。若非大忠大孝大仁大义,焉有如此福报乎?稀世之璧已往矣,但我们做为新安琅琊王氏的子孙,都是璧之一分子,只要我们同心同德,不利于家族的话不说,不利于家族的事不做,和衷共济,众志成城,就一定能重新凝聚成稀世之璧,新安琅琊王氏的复兴指日可待也!(王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