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徐铁生/王姓源流分布及其他

浏览次数:4718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王大良荐徐铁生·王姓源流、分布及其他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本网昨接我国研究王氏文化的权威专家王大良教授的推荐信:“亦鸣先生好,我最近看到一篇外姓人研究我们王家的文章不错,已简单整理了发你网站下面公布的邮箱,方便时请放到网上醒目的位置,以便王家人多多关注,了解学界研究的动态与深度。”诚然,能让教授动心的文章不多,点击诵之,确有收益,未敢怠慢,特全文转载于下,以飨宗亲与网友。

王姓源流、分布及其他
徐铁生

王Wánɡ,见《风俗通义》。
【来源】
⑴商代族氏。见于殷墟卜辞(《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
⑵王氏,子姓,商纣王叔比干之后。纣王无道,比干力谏被杀,葬朝歌南牧野(在今河南省淇县西南),子孙居其地守墓,以王为氏(《元和姓纂》。
⑶王氏,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王子晋因直谏废为庶人,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时人号曰王家,因氏王氏(《元和姓纂》)。
⑷王氏,姬姓,周平王孙赤之后。平王崩,太子洩父早卒,王孙林废其兄赤自立,是为桓王,以赤为大夫。及庄王时,赤奔晋,为并州牧,其后为王氏(《元和姓纂》)。
⑸王氏,姬姓,周王子成父之后。成父,齐大夫,王子氏。齐昭公十七年,北狄鄋瞒犯齐,成父败之,因功封莱大夫,子孙留居东莱曲城(今山东莱州市),后改王氏(《姓氏寻源》)。
⑹王氏,姬姓,周考王即位,封其弟揭于故都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其后 为王城氏,后省为王氏(《中华姓氏通书•王姓》)。
⑺王氏,姬姓,战国时魏信陵君无忌之后。秦灭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祖召为中涓,封兰陵侯。卑子之子贤,汉宣帝时为济南太守,以其故王族,始为王氏(《元和姓纂》)。
⑻王氏,妫姓,战国时齐王建之孙田安之后。秦末,项羽封田安为济北王,项羽兵败,田氏失王位,子孙以王为姓(《明伦•氏族典》)。
⑼王莽篡汉,汉燕王刘丹玄孙刘嘉、宗室明德侯刘龚等三十二人附莽赐姓王氏(《汉书•王莽传》)。
⑽匈奴族姓。《汉书•功臣表》有潦悼侯王援訾,本匈奴赵王降汉;信成侯王定,本匈奴左大将军降汉。两晋、南北朝时休屠族、屠各族、汾州胡亦有王姓。休屠族、屠各族、汾州胡,并出匈奴族。略阳王氏即出匈奴屠各族。
⑾东汉、三国时賨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宕渠王氏源于此。
⑿东汉及三国时期山越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三国以后渐融入汉族,是为豫章王氏。
⒀魏晋南北朝迄宋代西南蛮叟族姓(([唐]樊绰:《蛮书》))。唐时白蛮(叟族)四大族之一。
⒁东晋时氐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后融入汉族,是为新平王氏。
⒂乌桓(乌丸)族姓。其一支尝改乌丸氏。有仕北魏者,太和中复姓王氏。其后,有仕北齐、北周者,或复姓乌丸氏。入隋皆复王氏,唐时称乌丸王氏,后融入汉族(《中华姓氏通书•王姓》)。
⒃羌族姓。其先汉人,避地西戎,居湟水,世为君长,改钳耳氏。后融入羌族。北魏太和十九年尝改王姓,西魏大统十五年复称钳耳氏,隋大业中又改王氏(《通志•氏族略》)。
⒄高丽族姓(营州王氏)。其先乐浪(在今朝鲜境)人。前燕太宰王波之后;波六代孙王罴,北魏伏波将军,以良家子镇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因为武川人(《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
⒅羯族姓。《晋书•祖约传》祖约兄祖逊有胡奴名唤王安,即羯族。
⒂鲜卑族姓。可频氏之后。北周柱国、泾州总管、庸国公可频雄,本名胡布头。尝冒姓王氏,西魏恭帝元年复姓可频氏;裔孙可频瑜,唐建中时蓝田尉。其后可频氏无闻,盖复改王氏矣(《中华姓氏通书•王姓》)。
⒆南北朝时休官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⒇南北朝、隋唐时俚族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
(21) 浙江缙云五雲镇一支王姓,其先本姓梅。始祖梅稜,南朝宋元嘉三十年自宣城迁缙云梅宅村(今五雲镇),后裔分为四姓,其一王姓([清]光绪《梅苏王周宗谱》)。
(22)回纥族姓。唐回纥阿布思之族没诺干,本安东都护府属下,后随镇州节度使王武俊,为王之养子,遂以王为姓,更名王五哥(《新唐书•王廷凑传》《旧五代史•王镕传》《古今姓氏书辩证》)。
(23)隋末地方割据者王世充(?-621),本西域月支人,姓支氏。父卒,母改嫁北周仪同王粲,因从养父姓王氏(《姓氏寻源》)。
(24)靺鞨族姓。唐时渤海国有此姓。
(25)黎洞蛮姓。南宋时有之。
(26)契丹族姓。唐时即有之。又辽皇室耶律氏,金代为移喇氏,金海陵王时有避难辽西者,更姓王氏。
(27)党项族姓。宋时有之。
(28)金代女真族完颜氏、夹谷氏,金亡后或改王姓(《金史拾补五种•女真汉姓考》)。
(29)明赐蒙古人阿的纳姓名曰王义,赐演只不花姓名曰王懋忠,赐乃马歹姓名曰王存礼,赐虎三姓名曰王彪;赐女真人麻子帖木儿姓名曰王麒(《弇山堂别集》)。
(30)蒙古族汉姓。本姓王(Wang)氏、王沁(王勤)氏、囊嘉氏、岗根氏、塔塔儿(塔塔尔)氏、汪古惕(翁古特、汪古特、旺高德)氏、戈楚惕(嘎楚惕)氏、斡鲁德氏、卓木克氏、祥楚勒氏、苏莫沁氏、汪努惕(旺努德、翁牛特)氏、宁嘎惕(宁嘎德)氏、孛儿只斤(包尔吉根)氏、朱拉楚德氏、博日和德氏、翁吉剌惕(晃给热德)氏、兀格勒惕(斡厄鲁惕、斡格勒德)氏、忙纳兀惕氏、敖勒高努德(敖勒古努惕)氏、失剌塔塔尔(协尔达塔尔、锡热塔塔尔)氏、岗奇德氏、嘎奇德氏、脑颜很氏、项楚勒氏、召拉沁氏、忙高德氏、哈奇德氏、巴荣嘎尔氏、敖苏努德氏、阿如拉德氏、乌格希沁氏、牙木特德氏、何热矣德氏、巴如拉德氏、达尔哈德氏、和楚古德氏、额尔古德氏、也和额尔古德氏、巴嘎额尔古德氏、奥勒胡努德氏、奥矣高尔沁氏、巴尔高楚德氏、察干克里特氏、特努胡勒沁氏、也和克里特氏、阿拉格楚德氏、额尔和楚德氏、嘎勒奇纳尔氏、巴嘎何热矣德氏、哈热何热矣德氏 (《蒙古族大辞典》《蒙古姓氏》《试论蒙古族汉字百家姓》《奈曼旗蒙古族姓氏浅解》《蒙郭勒津姓氏及村名考》《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河南唐河县大河屯蒙古族王姓,始迁祖王辂,成吉思汗六代孙,明代人(《唐河县大河屯蒙古族王氏族谱》,1997);河南淅川县九重乡老坟冲村蒙古族王姓,元顺帝四叔镇殿四佗王之后。元末,朱元璋将攻大都,镇殿四佗王之孙南逃隐居镇平(今属河南)遮山,以其祖为四佗王,即以王为姓,取名王成。子孙长期称汉族,现已恢复蒙古族(《河南蒙古族来源初探》);河南镇平、内乡、淅川、南召等地蒙古族王姓,元顺帝次子铁木耳之后。铁木耳与朱元璋军战败,逃至镇平晁陂东东官桥,投宿王暹家,因改王姓,取名王成。子孙长期称汉族,现已恢复蒙古族。(《河南镇平蒙族的来历》《河南省镇平县蒙古族源流新探》《河南省镇平县王姓蒙古族研究探析》《镇平县王氏蒙古族由来考略》);湖北黄冈市红安县蒙古族王姓,元末蒙古贵族也先不花之后。
(31)回族姓。一支出唐贞观时来唐传播伊斯兰教之撒哈八•撒阿的•宛葛思(一译斡葛思)之后;一支出之唐时太原回回人玍科甲之后。唐王以其姓读之拗口,乃赐改王姓。明成化间,裔孙王珍迁南直隶今安徽居住;一支出明锦衣卫千户舍伯沙之后。舍伯沙玄孙王承恩始改王姓(《回回姓氏考》《中国回族姓氏溯源》)。
(32)藏族汉姓。四川丹巴巴底乡邛山村、聂呷乡聂呷村藏族王氏,其先清四川丹巴县巴底、巴旺土司,并出清康熙时巴底安抚司安抚使绰布木凌之后。民国初,巴底土司王寿昌、巴旺土司王福元始姓王氏(《中国土司制度》);石棉藏族王姓,本姓简、简得、平托、散蒲;德钦奔子栏藏族王氏,其先清云南丽江府维西厅奔子栏土千总。一世千总神翁,二世千总王世昌始姓王氏(《中国土司制度》);临潭藏族王氏,部分出明陕西洮州卫(治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藏族土指挥佥事王氏之后。始祖星吉巴元末为吐蕃宣慰使副使兼管闾井千户所职事达鲁花赤。明初投诚授梅川守御世袭百户。卒,子王亨袭职,始姓王氏,后以功升指挥佥事(《中国土司制度》)。又藏族王姓,或出简、简得、平托、散蒲、瓦比、扎拉瓦、色吉巴加、弯比、洛希等姓之后(《中国少数民族姓氏》)。白马藏族亦有王姓(《白马人的姓氏》)。白马藏族,古代氐人之后。主要生活在甘肃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及嘉陵江上游地区的西支流白龙江、白水江和涪江流域。
(33) 苗族汉姓。云南宣威苗族王姓,本姓卯当(《宣威县志》,1999);寻甸苗族王姓,本姓卯当卓、卯当桑(《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志》,1999);剑河巫吉地方苗族方氏族,因土司姓王,该氏族即以王为汉姓(《剑河县志》,1994)。贵州威宁苗族王姓,本姓卯荡、蒙荡(《贵州省•民族志》,);台江苗族王姓,先祖名王(意为池塘),清代户籍登记,即以王为姓(《贵州省志•民族志》,2002);贵州凯里苗族王姓,一支出明初夏国公、镇远侯顾成之后。顾成,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洪武间入黔;五代孙、香炉山千户指挥顾良相,弘治七年因私动官军攻打蒙司失败,潜匿开怀(今凯里开怀乡),娶苗女,生四子,子孙融入苗族,沿用顾姓,部分改王姓;又苗姓所窝、孟达,汉姓亦为王(《贵州省志•民族志》,2002;《苗族历史与文化》)。
(34)彝族汉姓。四川西昌彝族王姓,本属阿肯、阿女、阿乌、阿补、阿苏、姐火、姐刀、姐洛、吴骨、结补、结耿、额切、翁姑、莫篓、俄母、俄尔、海乃、阿说海乃、邱莫沙增等氏族(《西昌市志》,1996);冕宁和爱乡彝族王姓,本属拉乌氏族(《冕宁县志》,1994);米易彝族王姓,本属塔直氏族、亚拉氏族(《米易县志》,1999);昭通彝族王姓,本姓糯、阿勾、阿黑、哦恨、毕摸(《昭通市志》,2000);武定彝族王姓,源出都普氏族,即蜂氏族(《从倮罗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永胜彝族王姓,源出巴兰氏族(《多元文化对云南永胜他留人(彝族)社会变迁的影响》)。其他地区安姓,
 (35)壮族姓。隋、唐时俚族王氏之后。部分地区壮族王姓,其先以部落旗色称黄族,后以王为姓。广西马山县白山镇部分壮族王姓,先祖王青,上元(今江苏南京)人。宋皇祐间从狄青征邕,以功世袭丹良堡土舍,子孙融入壮族族,明、清时世袭思恩府白山巡检司土巡检。壮族之一支拉基人亦有王姓。拉基人,其语言与壮语异。居住在云南马关等地(《拉基语研究》)。
(36)布依族姓(《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概况》)。
(37)朝鲜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开城王氏、济南王氏、江陵王氏、海州王氏之分。开城王氏,出自高丽王族之后,先世为中国太原王氏;济南王氏,出自1644年凤林大君回国时随同至朝鲜之明朝遗臣“九义士”之济南人王以文之后;江陵王氏出高丽开国之君王建之子王裕之后;海州王氏始祖王儒,本姓朴,为高丽开国功臣,赐姓王氏。
(38)满族姓。其先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八旗满洲完颜氏、伊喇氏、王佳氏、叶禄氏、哈达纳喇氏、吴然(乌彦)氏、乌苏氏,八旗蒙古完颜、卓穆克(卓木克)氏、旺吉氏、旺古尔氏,满洲八旗汉军王氏(《满族姓氏寻根》《满族百家姓》;《辽宁省志•少数民族志》。2000)。
(39)侗族姓。为广西侗族九大姓(杨、吴、石、周、李、王、陈、黄、蒙)之一(《中国人的姓名•侗族》)。广西龙胜平等村侗族王姓,其先瑤族。
(40)瑤族姓(《云南苗族瑤族社会历史调查》《瑤族姓名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姓氏》)。贵州荔波白裤瑶王姓,本姓多勒帕;云南金平蓝靛瑶王姓,本姓新翁。其他地区瑶族王姓, 
(41)白族王姓,多出唐时白蛮王姓之后(《中国人的姓名•白族》)。又或出介耻氏族,即鸡氏族之后(《白族的原始图腾虎与鸡》)。 (42)土家族姓。其先以白虎为氏族图腾(《土家族文化》)。部分王姓,本姓墨。始祖名墨着王;部分王姓,本姓左(《土家族姓氏起源演化考述》)。
(43)哈尼族汉姓。云南金平哈尼族王姓,本姓楼牙;红河哈尼族王姓,其先汉族(《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
(44)傣族姓(《傣族简史》)。
(45)黎族汉姓。本姓朴冲、朴基、勒豪、勒瓦(《黎族人的姓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46)傈僳族汉姓。部分本姓汪扒氏(鱼氏族)、玛杂扒氏(竹氏族)、立土时氏(王氏族);部分本为汉族,后融入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47)佤族汉姓。本姓修、阿套、朋克、巴大、巴德、吐耐、杨龙、布农、阿芒(阿米昂)、果恩邛、果恩茸、果恩普、果恩塔、果恩贝、木依斯杜、吐赛、杨格来、吐布拉、朗鹿埃(《佤族社会历史调查三》《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48)畲族姓(《宁德市志》,1995)。
(49)高山族汉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赐姓(《台湾省通志》,1970)。
(50)拉祜族黄苦聪人汉姓。本姓法拉透、怕透(《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二)》《论苦聪人的族属问题》《中国少数民族姓氏》)。(51)水族姓(《水族简史》)。
(52)纳西族姓(《中国人的姓名•纳西族》)。四川盐源纳西族王姓,本姓纳底(《中国少数民族姓氏》)。其他地区纳西族王姓, (53) 景颇族汉姓。本姓勒邦(勒蚌) (《中国人的姓名•景颇族》)。
(54)仫佬族姓(《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仫佬族之一支木佬人亦有王姓。木佬人,生活在贵州黔东南、黔南二州北部,其语言与仫佬语异。(55)羌族汉姓。房名俄日氏(《中国人的姓名•羌族》)。(56)布朗族姓(《布朗族简史》)。布朗族之一支莽人亦有王姓,本姓熟郎氏、万字氏(《莽人图腾姓氏述略》《我国孟-高棉诸民族群体人名研究》)。 
(57)仡佬族姓(《中国人的姓名•仡佬族》)。 
(58)锡伯族汉姓。本姓完颜氏、瓜尔佳氏、王阿里氏、王卡里氏、瓦尔卡拉氏(《锡伯族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59)东乡族姓。其先汉族(马志勇:《“撒尔塔”与东乡族族源》)。
(60) 阿昌族汉姓。本姓喇纳氏、喇摇氏、腊霍氏。喇摇氏,其先汉人(《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
(61)普米族姓(《中国人的姓名•普米族》)。
(62)德昂族汉姓。云南潞西红德昂王姓,本姓斯歪;镇康花德昂王姓,本姓办耐、索孟(《崩龙族社会历史调查》)。其他地区德昂族王姓,
(63)保安族汉姓(《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志》,1998)。
(64)俫人汉姓。广西隆林、西林等地俫人,今划入仡佬族;云南广南俫人,今划入彝族(《俫语研究》)。(65)赫哲族汉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
(66)裕固族汉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67)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基诺族姓(《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68)京族姓(《中国少数民族姓氏》)。(69)贵州福泉东家人汉姓(《福泉县志》,1992)。(70)浙江湖州一支王姓,其先本姓谢。世祖谢公权,明代人(《王谢世表》,1934)。
【郡望】
太原郡、琅玡郡、北海郡、陈留郡、东海郡、高平郡(任城)、京兆郡、天水郡、东平郡、新蔡郡、新野郡、山阳郡、中山郡、章武郡、东莱郡、河东郡、金城郡、广汉郡、长沙郡、堂邑郡、河南郡。
【堂号】
太原堂、三槐堂、绍槐堂、听槐堂、植槐堂、培槐堂、嗣槐堂、仰槐堂、庆槐堂、荣槐堂、槐秀堂、槐德堂、槐芳堂、槐荫堂、槐政堂、槐明堂、槐清堂、槐茂堂、一本堂、双玉堂、双桂堂、双柏堂、双全堂、三庆堂、三生堂、三隐堂、三荫堂、三白堂、四柏堂、四益堂、五孝堂、五教堂、五丰堂、五虎堂、五果堂、万圣堂、德天堂、天益堂、天眷堂、天龙堂、龙水堂、留馀堂、慎馀堂、馀庆堂、环庆堂、世庆堂、善庆堂、衍庆堂、衍白堂、奉先堂、奉思堂、永思堂、思永堂、思植堂、思明堂、思报堂、思孝堂、纯孝堂、孝思堂、孝感堂、孝先堂、孝行堂、孝克堂、孝言堂、孝享堂.孝敬堂、孝肃堂、孝维堂、孝贤堂、孝谨堂、孝和堂、继序堂、有序堂、振趾堂、振振堂、孝睦堂、孝友堂、立友堂、存友堂、敦友堂、敦睦堂、敦伦堂、敦厚堂、存厚堂、树本堂、同本堂、敦本堂、存本堂、植本堂、务本堂、崇本堂、崇报堂、崇贤堂、攸叙堂、惇叙堂、叙振堂、叙伦堂、序伦堂、笃伦堂、笃祜堂、笃行堂、积盛堂、恩荣堂、绳武堂、珠耀堂、庆系堂、谟烈堂、精羲堂、怀羲堂、怀德堂、宗德堂、崇德堂、馀德堂、辅德堂、经德堂、成德堂、尚德堂、重德堂、承德堂、积德堂、滋德堂、交德堂、仰德堂、树德堂、福德堂、仁德堂、贵德堂、祖德堂、厚德堂、实德堂、功德堂、善德堂、明德堂、维德堂、医德堂、义德堂、继德堂、世德堂、世书堂、世恩堂、世安堂、世珍堂、世飨堂、世恒堂、世才堂、世贤堂、仰贤堂、景贤堂、乐善堂、慈善堂、保善堂、保後堂、昌後堂、後门堂、梓谊堂、萼辉堂、紫薇堂、听笙堂、听彝堂、泽远堂、追远堂、源远堂、源达堂、介福堂、福康堂、遂高堂、元会堂、嘉会堂、畲经堂、珠树堂、存心堂、诚心堂、凤林堂、汶源堂、庆源堂、培源堂、本源堂、茹古堂、聚耕堂、宝训堂、宝善堂、挹渊堂、继周堂、继世堂、继兰堂、瑞萼堂、佑启堂、恩荣堂、梓荫堂、德逸堂、德符堂、忠公堂、忠文堂、写经堂、镇楚堂、立新堂、孔怀堂、礼基堂、著存堂、槇成堂、明发堂、裔发堂、山逸堂、友爱堂、亲爱堂、亲睦堂、亲亲堂、笃亲堂、和亲堂、恭亲堂、善富堂、斯美堂、乐学堂、佩传堂、素风堂、松风堂、可久堂、望雲堂、冠南堂、济美堂、鹿野堂、承祭堂、雲汉堂、求鲤堂、晋贤堂、安乐堂、永积堂、修齐堂、齐寿堂、兆三堂、植三堂、金地堂、金钧堂、敬修堂、敬宗堂、敬时堂、敬爱堂、爱敬堂、敬义堂、敦义堂、思义堂、孝义堂、永义堂、正义堂、中义堂、宗义堂、仁义堂、仁仕堂、仁安堂、仁育堂、成仁堂、聚仁堂、兴仁堂、履和堂、颐和堂、黄西堂、永泰堂、永兴堂、文献堂、文瑄堂、文孝堂、崇孝堂、忠孝堂、忠恕堂、忠武堂、萱瑞堂、华振堂、智礼堂、修立堂、枫林堂、寻寨堂、思明堂、梓谊堂、梓荫堂、严礼堂、玉树堂、玉清堂、清廉堂、王子堂、王圣堂、王朝堂、王是堂、占魁堂、祥芳堂、燕喜堂、燕誉堂、燕翼堂、翼经堂、锡类堂、青箱堂、金龟堂、格国堂、赐易堂、春森堂、鹅书堂、植成堂、榖贻(诒)堂、愿贻堂、淮泽堂、龙泽堂、希述堂、瑯琊堂、北海堂、陈留堂、东海堂、高平堂、京兆堂、承志堂、池岩堂、後乐堂、景盛堂、耀祖堂、逼世堂、廷器堂.威风堂、随意堂、顺意堂、天水堂、东平堂、新蔡堂、新野堂、山阳堂、中山堂、章武堂、东莱堂、河东堂、金城堂、广汉堂、长沙堂、堂邑堂、河南堂、原平堂、天全堂、绍兴堂、雄州堂等。
【演变】
⑴汉时赐王常刘姓。
⑵汉景帝时,王娡为景帝妃,生武帝刘彻而成为皇后。武帝即位,许舅氏王蚡复田姓。蚡子孙又改妫氏、姚氏。
⑶唐穆宗赐王日简姓名曰李全略。
⑷后唐太祖赐许州人王贤姓名曰李存贤,以为养子。
⑸相传唐节度使王潮后人王念八居诏安,临终将子王先益托游忠信抚养。为感游氏抚育之恩,先益子孙改■姓,谓之“才游”。“文革”后已恢复王姓。
⑹五代闽国亡,王审知子孙避祸改沈姓、游姓。
⑺元山东行省平章事王宣,避乱居兴化(今属江苏),改姓任氏。
⑻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广东梅县丙村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之族改林姓。
⑼台湾澎湖县马公镇萧氏,其先本姓王。先祖王庚,因母族乏后,因改王萧双姓。日据时代,因法规所限,乃去王改姓萧氏(澎湖《王萧族谱》)。
【分布】
⑴王姓为中国第1大姓。人口现约有9520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6%。约29%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其中山东省最多,约占10.9%),56%分布在江苏、安徽、四川、辽宁、黑龙江、陕西、湖北、山西、吉林、浙江、湖南、贵州、甘肃、内蒙古、云南十五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
⑵蒙古族、回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仡佬族王姓,分布较广,民族聚居区多有之。
⑶藏族王姓,四川丹巴、石棉、越西、松潘、盐源、汶川、小金、平武、冕宁、茂县、炉霍,云南德钦、维西,甘肃临潭、卓尼、景泰、临夏(市),青海化隆、湟中、门源、平安等地有之。白马藏族王姓,四川平武有之。
⑷畲族王姓,福建宁德等地有之。
⑸纳西族王姓,四川盐源,云南丽江、剑川、维西、宁蒗、香格里拉等地有之。
⑹景颇族汉姓。云南瑞丽等地有之。
⑺仫佬族王姓,广西罗城有之。
⑻羌族王姓,四川绵阳、茂县、汶川、理县等地有之。
⑼布朗族的一支莽人王姓,分布在云南金平境内。⑽锡伯族王姓,辽宁沈阳、盘锦、瓦房店,黑龙江哈尔滨,北京市等地有之;吉林省及新疆地区锡伯族亦有此姓。
⑾东乡族王姓,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有之。
⑿阿昌族汉姓。云南潞西、梁河有之。
⒀普米族王姓,云南宁蒗、香格里拉有之。
⒁保安族王姓,甘肃积石山(县)等地有之。
⒂赫哲族王姓,黑龙江同江等地有之。
⒃裕固族王姓,甘肃肅南有之。
⒄达斡尔族王姓,内蒙古莫力达瓦及黑龙江黑河、龙江等地有之。
⒅德昂族汉姓。云南潞西、镇康、保山、永德、耿马等地有之。
⒆布朗族王姓,云南墨、澜沧有之;布朗族的一支莽人王姓,分布在云南金平境内。
⒇土族王姓,青海门源、祁连、贵南,甘肃积石山、景泰、贵南、卓尼等地有之。
(21)其他民族王姓,分布不详。
【人物】
⑴《左传》春秋齐有王何、王黑、王猛、王豹;《战国策•齐策》齐有王斗。
⑵王翦,王子晋十四代孙,战国末年秦将,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
⑶王囧,三国时乌丸归尼侯,乌丸族。
⑷王盟,北魏大都督、西魏太傅,武川高丽族。
⑸王新福,唐时渤海国紫绶大夫、行政堂省左允,靺鞨族。
⑹王武俊 ,唐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契丹怒皆部人;其子王士真,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⑺王承美,宋开宝中丰州刺史,党项人。
⑻王日存,南宋乾道中黎洞蛮首领。
⑼王珣,蒙古国将领,辽皇室后裔。
⑽王升,元末白族文学家、曲靖宣慰副使,云南大理人。
⑾王乃,明初贵州罗甸布依族农民起义首领。
⑿王牛儿,明广西大藤峡瑤族人民起义首领。
⒀王崧,清嘉庆四年进士,白族学者、南中大儒,云南浪穹人。
⒁王源,清嘉庆中福建永春知州、纳西族画家;子王锡桐,画家,历官江苏如皋、睢宁、安东知县。
⒂王囊仙,清嘉庆中贵州南笼(今安龙)布依族起义女首领。
⒃王济辉,贵州务川人,仡佬族。清末任奉天省安东县知事。民国五年任辽东讨袁护国军副司令。
⒄王章平,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布朗族。
【考辨】
⑴琅琊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之后。王子晋裔孙王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元玄孙吉,汉谏议大夫,始家皋虞(今山东即墨北),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今山东费县东),子孙因以为望,世称琅琊王氏。其后,子孙分散各地。
其一支,世居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郯城镇北),起于汉末会稽太守王朗。王朗之女嫁司马昭,入晋为文明太后,为晋武帝母,其族因以显贵,世称东海王氏;
又一支,世称开闽王氏,五代王审知之后。唐末,王吉裔孙王晔,官固始令,家于固始。晔玄孙审知及兄潮、审邽随王绪起兵入闽。后梁开平三年,审知受封闽王。故,子延翰、延政相继建闽国与殷国。其后子孙繁衍,至今遍布苏、浙、闽、粤、台、港及东南亚各国;
又一支,唐末有王言者,官黎阳令,居莘县(今属山东)。言孙祜,尝植槐三株,谓:“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所以志也。”其后,次子旦(957-1017),为宋真宗相,位居三公之首,子孙繁衍,显赫光荣,为北宋第一大族。其宗祠号曰三槐堂,因称三槐堂王氏。至今子孙遍及海内外。三槐堂王氏,一说出太原王氏。
⑵太原王氏,周灵王太子晋裔孙秦武城侯王离之后。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9代孙霸居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太原王氏开族始祖。霸长子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因为祁人。自此,太原王氏始分晋阳、祁县二支。嗣后子孙相继名世,累代显宦,与崔、卢、李、郑四姓合称北朝五姓。隋唐以后,社会动荡,太原王氏几经分化迁徙,至今子孙遍布海内外。
⑶北海、陈留王氏,战国时齐王建之孙田安之后。北海王氏之一支,汉武帝时迁魏郡元城,称元城王氏。
⑷京兆、河间王氏,战国时魏信陵君无忌之后。子孙世居京兆郡灞陵,称京兆王氏。该族因唐玄宗时连出三位凤阁舍人(中书舍人),故亦称凤阁王家。河间王氏,亦信陵君之后。
⑸高平(山阳)王氏,亦出信陵君之后。始祖王龚,东汉顺帝时太尉,子孙世居高平县(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北鲁桥乡南)。
⑹河东王氏,周平王孙赤之后。赤裔孙卓,晋末河东太守、猗氏侯,卒葬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南),子孙遂为猗氏人。
⑺东莱王氏,周王子成父之后。成父因功封莱大夫,子孙留居东莱曲城(今山东莱州)。至东汉,更姓王氏。
⑻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王氏,商末纣王之叔比干之后。
⑼考城王氏,本王城氏,后省为王氏
⑽冯翊王氏,其先西羌钳耳氏
⑾安东王氏,出唐时回纥阿布思之族。
⑿乌丸王氏,北魏度支尚书乌丸冏之后。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后仕梁官护乌丸校尉;其子乌丸神念(451-525),初仕北魏,为颍川太守,太和中复姓王氏,后仕梁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神念子王僧辩(?-555),梁太尉、尚书令;弟王僧脩,归北周,仕为温州刺史,赐姓乌丸氏。僧辩子王顗(?-573),自梁奔北齐,为竟陵太守,复姓乌丸氏;顗弟颁、頍(551-604)仕北周,亦改乌丸氏,入隋皆复王氏。王冏一族王氏,唐时称乌丸王氏,后融入汉族。
(王大良教授推荐,见其《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典》条目稿,个别地方有调整)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