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章
新安琅琊王氏先祖名、字及行辈解读
新安王氏先祖名、字及行辈解读
作者:王保家
一、热血
新安琅琊王氏尊王璧为始祖,王玙为曾祖。王玙相唐肃宗李享,卒谥简怀。玙生二子,长及、次乂。及生鐬,鐬生抟;乂生鏚,鏚生璧。从玙至璧,玉汝天成,祖孙四代,前赴后继,循环往复,心系大唐,其名大有深意。
“玙”意为美玉。公为相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各地藩镇割据,内廷宦官当权,尾大不掉。大唐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之颓势。帮公为二子取名“及”与“乂”。及者至大、至于之意也;“乂”为治理、安定。“鐬”乃塔上铃音,“居高声自远”。此鐬之声为文以安邦之心声;鏚为后器,“刑天舞干鏚”,此鏚为武能定国之大器。“抟”解为揉拢、捏合;“璧”称完美宝玉。从“玙至璧”父传子,子传孙,一以贯之,一脉忠心,一腔热血,文武双修,治乱平叛,安邦定国;以我琅琊王氏之力,揉合破碎之江山,再献完璧归于大唐黎民,是为大献。
壮哉吾祖,大唐脊梁,赳赳琅琊,国士无双。其坚韧,其忠贞,让千年之后的子孙依然血脉贲张,我们是骄傲的琅琊王氏中国人。
二、血统
查“琅琊王氏网”知东晋王导始编宗谱。按“立本堂”庚申谱记载,三十八世王鼒,隋安都道石泉侯。生九子:让、直、正、唐、仁、又、训、道、艺,俱以弘字为字辈,三十九世弘直公,唐魏州刺史,生五子:缄、续、绩、綝、緌,均以“丝”字为部首。四十世王綝,字方庆,唐司徒,以字名世,相武则天。生九子:晞、晦、晊、晔、晙、暄、暐、晖、曒,又全以日字为偏旁,四十一世王曒,生二子:宠、宰,俱冠以宝盖。据此能否推断我王氏以行辈取名最晚不迟于南北朝晚期,甚至更早。惜三十八世前及四十一世后无史料可稽。
新安始祖王璧公生九子,有二十三孙。子辈以“思”为字派,孙辈以“敬”字为派,第四代子信公“隆行十七”,五世垒公“兴行十九”,六世令得常行二,十世暹公“森政行九”;八世才公、九世余庆公名后署“国瑞”、“舍得”二字,无任何注解,亦可视为行辈。
始祖璧公不在新安行辈之列。以上诸公行辈若训读四安句,即为“思敬隆兴,令森国昌”,语义明晰,文从字顺。九世之后,可能有宗谱脱修,行辈失传之痛。十一世名“三六”,十二世名 “七七”,都不像常态人名,此为时代原因。孔子云“必也正名乎”?我祖若非无奈,何至于如此敷衍子孙?
三、道统
三世祖敬祥公迁栗木。第十世至二十世行辈不可考。十四世千一公从栗木迁石台,“立本堂”谱自廿一世始以“英浩文廷子,木秉一应三”为行辈再续宗谱。此十字从字面看,晦涩难懂,其实暗藏玄机,可视为我琅琊王氏家族文化密码。“英”乃乐声和盛,“浩”为崇高盛大意,“文子”是老子的弟子,“廷”乃周王室宫廷礼乐,“木”八音之一,五子之一,先人倡导以德治国,五德轮回,以五行配之,周为木德;秉有二意,一为古星名,二有继承之义,“一应三”者,老子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应”字有二解,一为周武王子分封所建小国名,二为古乐器—应钟。““英浩文廷子,木秉一应三”,将此十字所训之义重新解读、阐释、演绎、概括,方知先祖取此十字实为崇奉道家学说,继承光大姬周礼乐制度之深意耳。
佐证一:太子晋从浮丘公学道,善吹笙。
佐证二:羲之有七子,徽、献、玄、凝、等,子名不避父讳,乃因按道家教规取名,实属正常。
新安琅琊王氏四十世
四房思茂公秩下珂田立本堂 王保家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