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河/三槐王氏宋代以前源流探究
三槐王氏宋代以前源流世系的探究王泽河
关键词:
三槐王、瑯琊王、太原王、源流世系、探究
目前人们对三槐王氏的源流,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一部分说是【瑯琊王】衍派分支,另一部分说是【太原王】衍派分支。族系问题的争论不休往往造成宗族续谱者无所适从,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三槐王氏源流世系问题,原本就是王氏宗谱明确规定的内容,但在过去由于民间修谱缺乏官方文献和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作参考,加上编纂者自身水平不高,因而往往会以讹传讹,这就造成了大家对先祖源流世系的不同版本难以甄别。在唐代,修谱是由官方审定的故叫【官方谱】,而宋代以后族谱是由私家修定的,故叫【私修谱】。现存的族谱绝大部分是明代以后编纂的私修谱,所以要对三槐王氏源流世系进行探究,必须根据宋代以前史料进行分析判定,才能够得出是科学的结论。下面我就将【三槐王氏】的宋代以前的源流归属问题作一梳理,想在此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王氏宗亲共同商榷探讨。
一、三槐王氏、瑯琊王、太原王简介
首先请让我对三槐王氏、瑯琊王、太原王这三者的内涵及其联系,简要地介绍一下。
瑯琊王、太原王、三槐王都是源自姬晋的后裔,都追认姬晋即太子晋或称王子乔为王姓的受姓始祖,只是各派的开基祖不同而已。无论瑯琊王氏,还是太原王氏,均出自姬姓后稷(五世)之后。明代《新安瑯琊王氏统宗世谱》老谱以黄帝为一世祖,十九世至周西伯,四十二世至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以爵位为氏,始称王氏。太子晋即王子乔是王氏诸望中的瑯琊、太原两个分支衍派的祖先。太子晋的事迹可见于《逸周书》、《国语》、《楚辞》、《列仙传》、《风俗通》、《潜夫论》等书。《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云:“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王氏从此而始。王子乔的十七世孙王离,离公生子二:长子王元;次子王威。长子王元避秦末乱,迁瑯琊皋虞,后徙临沂,是为瑯琊王始祖;次子王威九世孙霸,迁居太原晋阳,是为太原王始祖。而太原王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名人应为汉朝大将军王霸(详见《汉书》)。王霸,字儒仲,为太原王氏立祠开族的首创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三槐王的开基祖是大名府莘县令王言。言,字伯谨,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八月十二日生。幼读兵书,初任都将,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夏天,跟随梁太祖朱全忠东讨郓州(今山东郓城县),检校工部尚书牛存节领军到达故城乐亭,控制要路,都指挥使庞师古屯兵马颊河岸。牛存节密与都将王言商议攻城计划。十二月牛存节派遣王言夜间埋伏勇士于州西北,以船渡过护城河,举梯攀登城墙,王言未能攻入,由此结束了军旅生涯,于是笃志经学,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登进士,当年王言三十八岁,即授从事郎,任新安县(今属河南)丞。乾化三年(公元912年)知光州定城县(今河南潢川)。贞明二年(公元912年)知信州玉山县(今属江西),龙德元年(公元921年)知舒州怀宁县(今属安徽)。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十二月任滑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因五代战乱,辞官迁居魏州莘亭县(今山东莘县)。长兴元年(公元930年)二月初一日卒,寿六十二,葬莘县群贤堡。
二、对于三槐王氏——王祐与新安始祖尚书府君——王璧之间的联系
就让我引用一篇宗谱辨析文章,来考证吧。
明代岩镇的王宠撰写的《新安王氏宗谱辨》称“辨三槐王氏为尚书府君北宗族人非前人本末”。以此为佐证,王祐的世系身世可谓明矣。
按宣德、正统二谱俱刻苏文忠公《三槐堂铭》于其后,以为祖宗故物,遂使徽州、安庆、饶州、池州之王氏,行于书札印记之间,皆称三槐后人。余尝考之,《宋史》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事宋太祖,为知制诰。太祖遣使魏州,以便宜付之,告曰:使还与卿王溥①官职,时溥为相也。魏州节度使符彦卿,太祖夫人父有飞语闻于上。祐往别太祖于晋邸,太祖欲卻左右与之语,祐竟趋出。至魏,得符颜卿家一仆人挟势恣横,以便宜决配而已。及还朝,太祖问曰:“汝敢保符彦卿无异意乎?”祐曰:“臣与符彦卿家各百口,愿以臣家保符彦卿。”又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致享国不长,愿陛下以为戒。”太祖怒其语直,贬护国将军,行将司马,华州安置,七年不召。太宗即位,以兵部侍郎召,不及见而死。初祐赴贬时,亲宾送于都门外,谓祐曰:“意君作王溥官职矣。”祐笑曰:“吾不做,吾子二郎必做。”二郎,即旦也。祐素知其必贵,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子懿知袁州、旦位太保加太尉,死赠太师尚书令,封魏国公,谥文正。旭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孙质②(天章阁侍制)、素(端明殿学士、工部尚书),天下谓之‘三槐王氏’。考之《大明一统志》与莘县旧谱,属大明军,至国朝属东昌。大献府君③生于唐会昌乙丑,殁于乾化二年,距赵宋建隆(公元960年——公元963年)已六十年矣。王祐与大献府君诸孙为等辈,则三槐为北宗族人,而非琅琊之祖明矣。宣德、正统二谱未尝深考,附录《三槐堂铭》于其后,不过如今之修赵谱,凡姓赵者,皆书之;修钱谱,凡姓钱者,皆书之耳。遂使王氏子孙应酬书札者,皆称为三槐后人,岂非所谓以讹传讹耶?抑亦秉笔者非其人而因陋就简耶!是用考古以辨之,以解吾宗人之惑云。
上文中提到的三个历史人物,他们的简介如下:
①王溥(公元922年——公元982年),五代宋初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字扬齐,后汉乾祐(公元948年)进士,后周时官至宰相,入宋仍任宰相,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罢相。太平兴国初(公元976年)封祁国公。
②孙质,即王质(公元1001年——公元1045年),字子野,《宋史》卷二百六十九有传。王旭之子、王祐之孙,他年未及冠,便试学士院,结果辞入优等,赐进士第,一举名震京师。王质初任馆阁校理,累迁尚书员外郎,后通判擢天章阁侍诏知陕州。王质为官期间,广施仁政,薄赋缓征,勤政恤民,时人赞之。他与范仲淹为道义之友,当年范仲淹贬饶州,朝廷抓朋党正急,只有王质带着酒去看他,王质去世于庆历五年,范仲淹为他撰写墓铭,欧阳修为他撰写神道碑铭。
③大献府君,即王璧(公元845年——公元912年),太子晋,即王子乔公四十八世裔孙。
通过上面的这篇宗谱辨析,我们不难看出三槐王氏与瑯琊王联系密切,但民间流传“天下王,三槐堂”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要想彻底搞清三槐王氏的派系归属,只有找出史书所记载的瑯琊王、太原王、三槐王三者的源流世系,并进行分析对比,才能作出科学判定。
三、远古时期王姓的源流世系
本世系图是在《王氏大成宗谱》基础上适当增补而成,从华胥氏至三槐堂王祐(北宋末年)共九十五世。
(一)远祖源流(华胥氏——后稷共八世)
第一世:华胥氏;第二世:伏羲;第三世:少典;第四世:黄帝(轩辕氏、有熊氏);第五世:玄嚣(少昊氏);兄: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鲧;穷蝉生虞舜、鲧生禹夏);第六世:蟜极。第七世:帝喾(高辛氏);第八世:后稷;兄:挚、尧、契(汤的先祖)等三人。
(二)王氏远祖姬姓源流图(后稷——周灵王共三十七世)
1、後稷,姬姓生,民之祖食邑於邰;2、不窟;3、鞠;4、公刘,昌国之祖封於邠;5、庆节;6、皇仆;7、差弗;8、毁隃;9、公非;10、高圉;11、亚圉;12、公叔祖;13、太王,娶姜氏子三讳古公亶父,徙国於岐;14、季历,有圣德;15、文王,娶姒氏讳昌开国之祖历年八百;16、武王,讳发受命之祖;17、成王,讳诵;18、康王,讳钊;19、昭王,讳瑕;20、穆王,讳满;21、共王,讳翳扈;22、懿王,讳禧;23、夷王,讳燮;24、厉王,讳胡;25、宣王,讳静;26、幽王,讳宫滔;27、平王,讳宜日;28、桓王,讳林;29、庄王,讳佗;30、釐王,讳胡齐;31、惠王,讳阆;32、襄王,讳郑;33、顷王,讳壬臣;34、匡王,讳班;35、定王,讳瑜;36、简王,讳夷;37、灵王,讳泄心。
(三)王氏远祖源流图(太子晋——王离共十七世)
1、太子晋(字子乔);2、宗敬(字荣生);3、森(字子成);4、彬(字灿然);5、昇(字起阳);6、宥(字子单);7、硕(字 );8、错(字石卿);9、贡(字尔进;另一字作:汝进);10、渝(字晓叔):11、息(字天运);12、恢(字广德);13、永(字大坚);14、颐(字立纯);15、翦(字维张);16、贲(字典武);17、离(字子明),生子二:长子元(瑯琊王氏始祖)、次子威(威九世孙霸,居太原,称为太原王立祠开族创立者。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四)瑯琊王氏源流图(王元——王祐共三十四世)
1、王元(字首吉);2、诚(字叔青);3、渊(字源之);4、吉(字子阳);5、骏(字伟山);6、崇(字德礼,又字庆安);7、遵(字伯业);8、仁(字德优);9、融(字巨伟);10、览(字玄通);11、裁(字仕初);12、導(字茂弘);13、洽(字敬和);14、珣(字元琳);15、昙首(字亚卿);16、僧绰(字景立);17、俭(字仲宝);18、骞(字思寂;本字元成);19、规(字威明);20、褒(字子渊);21、鼒公(字玉铉),生子八:弘让、弘直、弘度、弘仁、弘义、弘训、弘道、弘艺。世系俱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五)一说【三槐王衍派分支】
22、宏让(字敬宗),中书舍人,专掌机密。生三子:方土,字玄逸,临邛令;仲子:方则,字玄宽,光禄卿;季子:方泰,子玄敏,太府少卿。与三槐王氏和山东莘县紧密有关的关键人物是(23、)方则的长子(24、)王景,兰州刺史。他共有六子;绾、绮、纯、绪、练、纾。其中第五子(25、)王练任大名府莘县尉。因此,他在今山东莘县安了家,也就是说,他应该是“三槐王氏”的始祖。王练的官职虽然没有其他几个兄弟大,正史上并未见他的传记,但他是宰辅的曾孙,唐书上还是留下了他的姓名和职务。在《三槐堂王氏家谱》的《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中这样记述:“……俭公数传至褒公,后周光禄大夫,石泉明康侯,自丹阳徒咸阳,生鼒,随安都通守,石泉明侯。长子弘让,中书舍人;次子弘直,魏州刺史……”,方则,光禄卿,再传至练,为莘县尉,遂徙莘县。历数世传,至言公,黎阳令;言公子彻公,官拾遗。晋国公祐,世显於汉周,入宋官兵部待郎,多阴德,手植三槐於庭。子三:懿公、旦公、旭公。魏公旦,相真宗,谥:文正公。苏东坡为作《三槐堂铭》,颂者也。
(六)另一说【三槐王衍派分支】
22、宏直(字长宗;又字作思方);23、綝(宏直公四子,字方庆);24、曒(字光辅);25、宠(字子龙);26、仲连(字 );27、绍(子伯绍);28、玙(字 ),生子二:长及、次乂;29、及(字 )生鐬;30、鐬(字声仁);31、抟(字昭逸,相昭宗);32、言(抟公四子),唐季其父遭蓝田之祸避难,居大名府莘县,隐其别宗,称太原人,为三槐王氏开基祖,追赠许国公。33、彻(官左拾遗,追赠鲁国公);34、祐(字景叔);
(七)【王祐与大献府君世代的对比】
29、乂;30、鏚;31、璧(字大献,新安瑯琊王氏始祖),生九子二十三孙;32、思聪、思联、思仲、思茂、思会、思悰、思经、思谅思谦;33、敬璋、敬允、敬文、敬昭、敬成、敬爱、敬琬、敬聪、敬献、敬祥、敬仲、敬饶、敬海、敬伦、敬顕、敬清、敬淳、敬逸、敬義、敬和、敬忠、敬珉、敬复;思会无嗣。
(八)王景叔名讳中“祐”与“祜”之辨
关于景叔名讳中“祐”、“祐”的两种写法,一是由于古代刻写传抄之误。“祐”与“祜”字形特别相似,稍不注意,就会“祐”写成“祜”,或者相反。二是因为避讳,故意为之的错误。尤其在明清时期,避讳改字的现象十分普遍。因“祐”字,更便于古代刻写,故用此字比较广泛。本文采用通说,即采用“祐”字而未用“祜”字。
上面自二十八世玙以后的世系,恰好印证了明代岩镇的王宠撰写的《新安王氏宗谱辨》中的观点:“辨三槐王氏为尚书府君北宗族人非前人本末”之中的“尚书府君生於唐会昌乙丑,殁於乾化二年,距赵宋建隆已七十年矣。王祐与府君诸孙为行辈,则三槐为北宗族人,而非琅琊之祖明矣。”根据这一观点以及《三槐王氏》王祐的宋代以前的世系,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三槐堂王氏的源流,系出自瑯琊王氏的衍派分支。
四、王言的父亲应该是王抟,而不是王乾
王言的父亲应该是王抟,而不是王乾,其证据很充分,如下所列:
1、《王祐传》(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载:王祐是北周王褒的后代,三槐王氏的始祖。褒长子鼒,鼒次子弘直,弘直第四子綝,綝第三子曒,曒长子宠,宠子仲连,仲连子绍,绍子玙,玙长子及,及长子岁,岁子抟,抟第四子言,是王祐的祖父。
2、《三槐王氏通谱》卷一。卷首的第一句述“唐相抟四子”,即唐朝宰相王抟的第四子言,是太子晋的五十三世孙,五十四世孙彻,五十五世孙王祐。谱上把他们的生殁葬及其生平,都记载得十分清楚。
3、《琅琊三槐王氏宗谱》(王氏历朝先正事略)第一页第七行载:王氏自周灵王太子晋受姓十八传至武成候离,生二子,长曰元,次曰威。避秦乱,元居即墨为瑯琊王氏,威居晋阳为太原王氏,太原之后自另有专谱。琅琊自元四传至汉谏大夫王吉为临沂之祖;吉九传至晋丞相导为江左之祖;导十一传至唐石泉公琳,家咸阳为渭南之祖;綝九传至唐黎阳公言,居莘县为大名之祖;言之孙宋晋国公祐,自大名而汴梁,手植三槐于庭,为三槐王氏之祖……。
4、《瑯琊王氏宗谱》(王氏历朝先正事略),以王览为一世祖;二世祖王裁;三世祖王导;……十一世祖王褒;……二十世祖王彦平(王抟);二十一世祖节(王言);二十二祖王彻;二十三世祖王祐;二十四世祖王旦;……一直记述到37世祖。
5、《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记载:“皦生宠,宠生仲连,生绍,生玙,生及,生岁,生抟,生倜、倓、伧、并王言”。这是新唐书的记载,是国史,并非近修家谱所述。
6、王庸敬著的《瑯琊王氏通谱》中对三槐王氏源自王导的一个流传较广的记述是说三槐开基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抟的儿子。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卷二、三(2册)、卷七(5册),卷八(6册)等谱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王言出自琅琊世系王导的阐述为:“太子晋传33世导公;34世洽公;35世珣公;36世昙首;37世僧绰;38世俭公;39世骞公;40世规公;41世褒公;42世鼒公;43世弘直;44世綝公;45世曒公;46世宠公;47世仲连;48世绍公;49世玙公;50世及公;51世鐬公;52世抟;53世言;”我认为这个世系的记载是正确的。王庸敬公应用资料很慎重,比较精确。
7、王大良在《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的表十三、瑯琊王氏世系表,从王吉、王骏、王崇、王遵、王仁、王融、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岁、王抟、王言(倜、倓、伧、言)。这个世系的记述是很清楚的。
8、引用七个历史名人传的世系源流简示如下:《王翦传》从王错至王元之前共十世;《王吉传》从王元、王忠、王浑、王曜、王袭、王吉、王骏、王崇共八世;《王戎传》从王遵、王音、王仁、王融共四世;《王导传》从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共五世;《王俭传》从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共四世;《王褒传》从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共四世;《王祐传》从王弘直第四子王綝、綝第三子王曒、曒长子王宠、宠子王仲连、仲连子王绍、绍子王玙、玙长子王及、及长子王岁、岁子王抟、抟第四子王言,是王祐的祖父,共十世。
总之,通过对上述的资料的分析、总结,可以看出三槐王氏在宋代以前的源流世系应归属于瑯琊王氏的衍派分支。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符合历史基本事实的。
五、三槐王氏起源于太原王氏一说的世系图
三槐王氏起源于太原王氏一说中,从太子晋至三槐王氏始祖王言的三槐王氏源流世系如下:
1世太子晋;2世宗敬;3世凤;4世覃;5世渠;6世丰;7世芝;8世亿;9世错;10世墳;11世渝;12世息;13世恢;14世亢;15世頣;16世翦;17世贲;18世离;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2世言;23世峙;24世嶔;25世彝;26世彛;27世勖;28世励;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并;38世扬;39世寓;40世罕;41世秀;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畤;50世勉(或勔);51世怡;52世潜;53世质;54世庆存;55世乾;56世言。
上述的三槐王氏起源于太原说,把三槐王氏的开基祖王言排至五十六世,而起源于瑯琊王氏说的王言则排至四十九世,王祐排至五十一世。这恰恰与明代岩镇的王宠撰写的《新安王氏宗谱辨》称“辨三槐王氏为尚书府君北宗族人非前人本末”中的“王祐与大献府君诸孙为等辈,则三槐为北宗族人。”一句话相互印证。
综上所述,三槐王氏是王氏家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其宋代以前的源流世系的研究,只有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国史》为主要依据,以《方志》和家族史做重要参考,尤其是不同地区宗谱记载中的相同或者相似的说法,以及近年来对王氏古墓、墓志考古的新成果、新发现作为佐证,才能够还原出三槐王氏源流世系的历史真实面目。根据上述的历史文献、瑯琊王氏历史名人传记、《瑯琊王氏宗谱》等资料的记载,我认为三槐王的源流世系应该归结于瑯琊王氏的一个衍派分支。但对三槐王氏的源流出太原王氏一说因缺乏足够的历史证据,因而只能作为太原王氏家族内的一种流传而已。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 符 《潜夫论•志氏姓》。
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3、《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第一百五十一页,表十三《瑯琊王氏世系表》。
4、《汉书•王吉传》、《晋书•王导传》、《南齐书•王俭传》、《梁书•王褒传》、《宋史•王祐传》。
5、《新安王氏宗谱辨》 明 岩镇 王宠 撰。
6、《瑯琊三槐王氏宗谱》(王氏历朝先正事略)、《王氏大成宗谱》、《三槐王氏通谱》卷一。
7、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卷二、三(2册)、卷七(5册),卷八(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