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晋
姓姬,名晋,字子乔,周灵王太子,人称太子晋。因被奉为王氏始祖,所以后世又称王子晋、王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
《列仙传》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上。三十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头’。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见,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武则天借古谕今,对当时的大唐社会作了尽情地讴歌。说她是“承天命,开基业”,“正八柱于乾纲,纽四维于坤载”,“郎堤封于百亿,声教洽于无垠,被正朔于三千,文轨同于有载”,而且人口众多,政令通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族和睦,天下太平。
在位二十七年的周灵王是东周时期一个平庸的帝王,但太子晋却口碑极佳,温良忠厚,聪明博学,年纪较轻就开始以太子的身份辅佐朝政。师旷是春秋时代著名的音乐家,晋平公派他晋见太子晋时,曾与他探讨君子之德,太子晋联系舜、禹、周文王、周武王的作为,精辟地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使得曾经劝说晋平公治国要以“仁义为本”的师旷心悦诚服。
周灵王二十一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王宫也受到洪水的威胁,就在这个时候,太子晋与周灵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周灵王准备沿用壅堵的方法,太子晋反对道:“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同时以禹的父亲鲧用壅堵的方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批评了周灵王的治水计划。忠言逆耳,也许是太子晋的批评过于尖刻了吧,周灵王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年仅十七岁。
就在师旷拜见太子晋的时候,见到太子面色发红,认为这是身体不佳的兆示,太子晋预言说:“我再过三年,就要上天到玉帝之所。”太子晋的死神奇地验证了他的预言,正因为如此,民间逐渐将他传说成为一位神仙人物。据《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现在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由此看来,“王子登仙”的神话传说在历史上还是影响比较大的。 诗云:“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此诗写的是缑氏山和太子晋。
太子晋,字子乔,又称王子乔。他是周灵王的长子,出生时,仙乐琅琅,五彩霞飞,异香满室,三日不绝,宫人称异。灵王宠爱之,立其为太子。
太子晋饱读诗书,尤好音律。灵王命巧匠,琢碧玉为笙,以赐太子晋。太子晋吹之,声如凤鸣,音色清越,响入天际。
少年时,太子晋常独游于伊、洛河滨。这时的洛河水清见底,澄沙玑贝,黄葛丛丛,黄花绵密,青烟蔓条,缭绕百尺。此时的伊河,碧水轻霞,远山平芜,鸥鹭栖止,沙边水色,小船人家。
又是一年夏天,谷、洛两水相斗,将毁王宫,周灵王欲筑百丈长坝以堵谷水。太子晋劝谏道,治水之道必须疏导,鲧塞水道,羽山被诛,共工行此,身死国灭,徒为人笑。灵王不听。
王室衰微,诸侯争雄,诗乐不闻,干戈不息。太子晋厌倦了这兵乱之世,他想找一块净土去悟天地间的大道。于是,他独自离开了王宫,跟随浮丘公隐居于嵩山修道。
嵩山,号称天室,气势磅礴,巍峨雄伟,峰峦起伏,重岩叠翠,山谷幽幽,秀丽清雅。太子晋忘却了他过去享有的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富丽堂皇的宫殿怎能比得上这绿林野屋。在这里,日出如华,日落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呦呦鹿鸣,在野之坪。其修道也,静心净气,以求真谛,如矿出金,如铅出银,因为只有洗练后的心,才能像明净的潭水一样,从深山远处流出天光云影的芳春。只有修道,其心才能像晶莹的明镜一样,须眉毕现显示人的精魂。
修道多年,太子晋大彻大悟,行神如空,行气如虹。他传语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今偃师市境内)等待。至期果见太子晋立于山巅。此时的太子,羽冠鹤氅,玉貌丹唇。他取出玉笙,才奏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飘飘而至;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宫商协调,皇皇悦耳。太子晋举手谢时人而去。
缑山明月,从此意味着清丽脱俗。后来,武则天来此,在明月清风里,写下了《太子升仙记》的名篇佳作;乾隆皇帝慕太子晋之名,也来到这里,感慨不已,作诗说:孜孜治国,无暇学道,但使民情欢愉,就是我的阆苑,青芊麦色就是我的芝田。
神仙之道,或许虚无缥缈,但缑山明月,无疑留下了一段蕙质兰心的佳话。今缑山(即缑氏山)之巅仍矗立着武则天撰文、并亲为书丹的“升仙太子之碑”和乾隆诗碑,“缑山晓月”也成为偃师市古“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