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历代王姓状元名录

浏览次数:961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是创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长达1300余年的科举制度。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
唐朝时的举子进京考试后,礼部要将新进士身份材料和成绩一起报呈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
   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首创殿试之例,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状元之名,盖自此始”。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第一而称榜首。称状元为进士第一人虽始于唐代,但从唐代一直到辽代,状元还只是个俗称,是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通俗称谓。文人学士偶尔用之,并不是朝廷的明文规定,在金榜和进士题名碑上,只称“第一甲第一名”。
   直到朱元璋上台,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  

清朝承袭明制,直到科举制度废除之前,沿用未改。  

状元有文状元和武状元之分,王姓历代有52名文状元的和10名武状元。

五十二名王姓文状元名录如下:
    1、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玄宗开元九年(721)辛酉科进士第一人。此科有25人进士及第。
    王维官终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又因其曾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亦称河东王氏。
   王维早年丧父,聪颖过人,九岁即能词赋诗,懂音律,熟瑟琶并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诗作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王维应举之前,得知公主预定名士张皋为状元,大为不满,求岐王李范帮助。后随岐王拜见公主,独奏瑟琶,满座皆惊,公主称奇。王维献上所做诗作,公主读罢大惊:“此早已熟读之诗,原以为古人所作,岂知出自汝之手!”遂请至上座。岐王乘机语及解头之事,公主一口应承,后王维果然先后取得解头、状元。上元元年(760)官至尚书右丞,留有《王右丞集》。他的五言山水诗,艺术成就很高,其山水画为画家南宗之祖。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王正卿(?—?),字号、籍贯均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己巳科进士第一人。可惜正史无名,事迹失考。  

3、王阅(?—?),字号籍贯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壬午科进士第一人。同榜进士及第23人。考官为礼部侍郎韦陟。天宝八年(749),王阅又中拔萃科第一,后不知所终。  

4、王溆(?—?),字号籍贯均不详。唐代宗大历六年(771)辛亥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28人。考官为礼部侍郎张渭、东都留守张延赏。余事不详。

5、王储(?—?),字号籍贯均不详。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已未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30人。考官为礼部侍郎 潘炎。试题为《寅宾出日赋》和《花发上林苑诗》。王储曾官詹事之职。其应试之作分别见于《全唐文》和《全唐诗》。
    6、王源中(?—838)字正蒙,籍贯不详。唐宪 宗元和二年(807)丁亥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28人。 考官为礼部侍郎崔邠。试题为《舞中成八卦赋》和《贡院楼北新栽小松诗》。王源中及第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官迁左补阙。后任户部郎 中、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敢直谏,淡名利,为政简约,颇受赞美。
    7、王彻(?—?)字号不详,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进士第一人。本年,王彻、桑维翰、符蒙、成僚四人进士及第。礼部侍郎裴皞知贡举。  

据清代徐松撰《登科记考》记载:同光三年……今据礼部奏,所放进士符蒙等四人,既慷慨舆情,颇干浮论,须令复试,俾塞群言。……况王彻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在《旧五代史》、《唐书》中均记载:“癸酉,诏翰林学士承旨卢质复试新及第进士。……丁亥,礼部贡院新及第进士四人,其王彻改为第一,桑维翰第二,符蒙第三,成僚第四。……礼部侍郎裴皞既无黜落,特议宽容。今后新及第人,候过堂日委中书门下精加详复。”《玉芝堂谈荟》中也说:“后唐同光中状元王彻。”据此可知,王彻为同光三年状元。在礼部会试时取中四人,可是认为他们在试卷中流露出心中不满,论述浮浅。必须复试,才可以杜绝人们的议论纷纷。王彻的文章还是能抓住特点、精心细致、妙语联珠、不同凡响。

据《宋史·王祐传》:“大名莘人。父彻,举后唐进士,至左拾遗。”可知王彻官至左拾遗。《玉芝堂谈荟》作“彻”勘误。可知王沏为王彻之误称。   

8、王归璞(?—?),字号不详,四川简州人。后唐同光四年(926)丙戌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8人。考官不详。王归璞少聪颖,善属文,广政。状元及第后,不知所终。
   9、王溥(922—982),字齐物,并州(今山西祁县)人。后汉乾祐元年(948)戊申科进士第一人。及第数不详。王溥27岁进士及第,为状元,授秘书郎。郭威称帝后,历任左谏议大夫、枢密院直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柴荣即位为周世宗后,显德元年(954),他官至中书侍郎 、平章事。七月,兼礼部尚书、监 修国史。宋太祖即后,留归降的王溥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开宝二年(964),升太子太师。在宋朝为官之际,续补唐宣宗后唐史,合成《新编 唐会要》百卷。继《唐会要》后又编撰《五代会要》三十卷。从而开创了史学“会要”文体。
    10、王朴(906—959),字文伯,山东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后汉乾德三年(950)庚戌科进士第一人。后周广顺元年(951),王朴辅佐柴荣。后封为晋王。拜为右拾遗、开封府推官。王朴规划开封城,设计、扩建、运筹合理。使开封街道通达、壮阔宏伟。“今京师之制,多其规为。”他通晓历算,奉命修订前朝各种历法之失,他熟谙音律,考证雅乐,定七声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调 重现于当时,留 传后世。  

11、王克贞(?—?),字守节,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唐保大十年(952)壬子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3人。翰林学士江文蔚知贡举。王克贞状元及第后,累官至观政院副使。宋朝初年,曾知汉州。宋太宗知其文名,特命什舍人院。后历任滑州、襄州、梓州三州知州,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曾受命修《太平广记总类》。
    12、王崇古(?—?),字号籍贯均不详。南唐后主德二年(955)乙卯科进士 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9人。吏部侍郎韩熙载知贡举。  

13、王嗣宗(944—1021),字希阮,号中陵子,汾州(今山西 汾阳)人。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科进士第一人。他少年好学刻苦自励。一生曾任多职,官终静难节度使。著有《中陵子》30卷。
    14、王世则(?—?),字号不详,湖南长沙人,一说桂林永福(今广西永福)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科进士 第一人。五世则中状元前,曾与韩见素等人同去拜访陈搏,王世则伪装成仆人拜于堂 下。陈搏感叹道:“侮人者,自侮也。”请王世则坐于诸人之右(上座)后说:“将来科名君为首冠,诸君中次正如此。”太一兴国八年(983),太宗御试进士,以《六合一家》为赋题。王世则赋中有:“勾画乾坤,作我之龙楼凤阁;开穷日月 ,为君之玉户金关。”太宗阅后大喜,遂擢其为为第一,果中陈搏当年言语。宋自此科开始,新进士分为“赐进士及第”、“赐同进士出身”两种,并赐琼林苑。
    15、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进士第一人。  

王曾幼年丧父,聪明好学,善为文辞,以文才知名。咸平中(998~1003)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殿试唱名之后,翰林学士刘筠对他开玩笑说:“王状元就斜面 这三场考试,一生吃穿不尽!”王曾严肃答道:“我王曾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王曾是宋代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
    宋真宗驾崩,王曾辅佐11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后为枢密使,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61岁。赠侍中,谥文正。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旌贤之碑”,又改其乡为“旌贤乡”。被后人视为仁宗朝第一贤臣。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16、王整(970—?),字子齐,咸阳魏州(今属陕西)人,一作河北大名县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衮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祝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又曾提点河北刑狱。
   17、王尧臣(1003—1058),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今河南虞城)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后,授 将作监 丞,通判湖州。如试后改秘书省著作郎 ,直集贤院。后官拜户部侍郎 ,为参知政事。病故于任上。享年56岁。追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1080),被加赠为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18、王拱辰(1012—1085),原名拱寿,字君贶,开封咸平(今河南通许)人。宋仁宗天圣八年庚午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时,年仅19岁,深得仁宗赏识,赐以今名。中状元后,初任怀州通判,入直集贤院,知制诰。神宗即位(1067),迁太子少保。哲宗即位(1085),加检校太师。不久病逝于任,享年74岁。他历事四朝,为官55年,是宋代从政最长的状元。他虽然资格老,但始终未能拜相。他长于文学,女婿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外孙女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词人。
    19、王俊民(1035—1063),字康侯,莱州掖县(今山东掖县)人。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他自幼好学,性格刚毅,17岁便于太学。他状元及第后,其父母双亲已是白发苍苍,但很健康。当时北宋名臣韩琦曾写贺诗,诗中有:“青云一第人恒易,白发双亲事每难”之句,时人皆以为荣。王俊民性刚峻,不可犯,有志于学,其爱身如冰玉。步入仕途后,曾为应天府发解官,但至任后不久,便得狂疾,终日狂呼不已,未几逝于任上。  

20、王昂(1090—1132),字叔兴,江都(今江苏江都)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戊戌科进士第一人。他是神宗朝宰相王珪的侄子(一说侄孙)。王昂以文学称誉于时,中状元 时年仅29岁。人仕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宣和六年(1124)十月,以礼部员外郎奉命接待金国使臣,因“不谨”被徽宗下令停职。高宗时为起居舍人,秘书少监。后来,以徽猷阁待制身份知台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后,病逝于家中。  

21、王佐(1126—1191),字宣子,号敬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后,授承事郎 ,签书平章军节判官,未及赴任如为秘书省校书郎 。后被外放。淳熙中(1174—1190),王佐为建康知府。后知潭州,因讨平叛乱,高宗诏令嘉奖,拜为显谟阁待制,历工部、户部尚书。病故三年后,陆游为其撰 写了墓志铭。对其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2、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温州乐清)人。宋高宗绍兴27年(1157)丁丑科进士第一人。他少年时,天资聪颖,每日诵读数千言。因家境败落,创办梅溪书馆闻名遐迩,有百余名学生。后来他在廷对中以“权”为对,洋洋数万言,泞得高宗赞赏。其中“愿陛下正身以为本,任贤以为助,博采兼听以收其效。”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播,被高宗亲擢为第一。他中状元 后,历任校书郎 、王府教授。王十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致仕后,病逝于家中,享年70岁,谥忠文。朱熹、也很尊敬王十朋。  

23、王容(?—?),字南强,号南涧,湖南湘阴(今湖南长沙)人。宋光宗淳熙十四年(1187)丁未科进士第一人。他自幼好学,博闻强记。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他历任校书郎 ,秘书郎 、著作郎 凤中书舍人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实录院检讨官。庆元元年(1195),为江西提 举。后官至礼部侍郎而逝。孝宗诏赠银青光禄大夫。  

24、王会龙(1192—?),字君遇,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第一人。宝庆元年(1225),王会龙参加“乙酉科”礼部省试,在九百多名举子名列第一。 因宁宗去世,理宗守丧,未亲加策试,便诏令以省试名次作为殿试名次,王会龙遂为状元,时年34岁。他中状元 后,曾于绍定二年(1229)任秘书省正字。绍定三年,长虹为校书郎 ,六年再长虹为著作佐郎 。端平元年(1234),长虹为著作郎 ,三年任工部郎 中。终官于太府寺卿。  

25、王龙泽(?—?),字潜渊,又字及翁,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甲戌科进士第一人。王龙泽是宋朝第118个,也是宋朝最后一个状元。他中状元 后,授承事郎 、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德祐十年 (1276),元军进攻临安(今杭州),恭帝君臣投降,宋朝遂告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对南枕头旧臣及士人较注意笼络,王龙泽是宋朝状元,忽必烈自然更为器重,委之以监察御史之职。他还擅长隶书。
    26、王熙载(?—?),字号、籍贯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甲午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仅2人。余事不详。
    27、王用极(?—?),字号、籍贯均不详。辽圣宗统和十三年(995)乙未科进士及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仅2人。余事不详。
    28、王寔(?—?),字号、籍贯均不详。辽兴宗重熙七年(1038)戊寅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者55人,考场为清凉殿。余事不详。  

29、王棠(?—1094),字号不详,涿州新城(今河北涿州一带)人。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者68人。他博雅好古,善写文章。乡试、礼部、廷试皆第一,是辽朝的“三元”状元。中状元后,累迁上京(今内蒙古巴林旗一带)盐铁使,后迁为东京(今辽宁辽阳)户部使。大康三年(1077)入为枢密副使,拜同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
    30、王鼎(1030—1106),字虚中,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辽道宗清宁八年(1062)壬寅科进士第一人。王鼎中状元后,调易州判官,改涞水县令时,曾于庭中小憩,忽然暴风举起他所卧之榻于空中,王鼎面不改色,但觉枕、榻俱高,言道 :“吾中朝端士,邪不压正,可徐置之。”须臾,床榻徐徐落回原处,暴风乃止。他蚨林学士时,朝廷典章多出其手。在任上酒后失言,被道宗夺官、杖脊、黥面,流配镇州(石家庄)。后遇赦官复原职。他是辽朝著名文士之一,也是辽朝状元中,惟一被列入《辽史·文学传》的文学家。  

31、王翬(?—?),字号、籍贯均不详。辽天祚帝天庆八年(1118)戊戌科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103名,余事不详。  

32、王泽(1160—1220),字泽民。山西阳曲(今属山西)人。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辛亥科进士第一人。据《山西通志》记载:“王泽,阳曲人。二年及第第一。翰林应奉。陈载,高平人,同岁及第第一。案:金制词赋、经义分别为榜,故一场放两状元。”王泽为词赋榜,不是经义榜。他中状元后,被授为翰林应奉。  33、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河北藁城人。金承安二年(1197)丁巳科词赋第一人。他是金末著名文人之一。考中状元后,累官翰林值学士。金亡后,他游泰山而亡。王若虚宦途顺利,文章近于赵秉文,好议论,文字有体致,不喜出奇。评论也其为宗,崇尚平淡,讲究遣词造句,开一代词学之宗。
    34、王纲(1180—1240),字振之,洪洞(今山西洪洞县)人。金大安元年(1209)己巳科词赋第一人。他考取状元后,官至翰林修撰。余事不详。著有《忠孝歌》。
    35、王鹗(1190—1273),字百一,亦有称伯翼,曹州东明(今属山东东明县)人,亦有河南兰考人之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词赋第一人。中状元后,授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六年(1229),授归德府判官,正大七年,改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阳令。天兴三年(1234),金朝灭亡,元世祖忽必烈礼聘王鹗,为乾坤人林学士承旨,当时朝中制诰典章,大多出自其手。至元十年,王鹗病逝于家中,享年84岁,谥文康。  

36、王辅(?—?),字号、籍贯均不详。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癸巳科词赋第一人。这一次科考是金朝科举的最后一榜,且在《金史》上有记载。他也是史料记载的金朝科考的最后第一人。  

37、王彦潜:(?—?)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经义状元。授临海军节度判官。累迁为太学博士。世宗大定七年(1167)为沈王府文学,沈王永成以师礼事之。
   38、王彪:(?—? )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戊寅科经义状元。余事不详。

39、王守诚(?—?),字君实。冀宁(今河北)阳曲人。元泰定元年(1324)甲子科进士第一人。他年少好学,中甲子科左榜状元,授秘书郎 ,迁太常博士。至正五年,官拜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后来晋升资 政大夫、河南行省左丞。尚未至任就去世了。享年54岁,谥文昭。  

40、王文烨(?—?),字章甫,山东邹平人。元至顺元年(1330)左榜进士第一人。元至顺元年左榜进士及第97人。王文烨中状元后,授翰林国史院修撰,累官至枢密院判。余事不详。  

41、王宗哲(?—?),字符举,一字君彰,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遂州人。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78人。他是该科汉人、南人榜进士第一人。累官至翰林国史院修撰,同知制诰。以诗文名闻于世。历官至湖广宪佥事。王宗哲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也就是乡试、会试、殿试三试皆为第一名。余事不详。
  42、王宗嗣(?—?),字号、籍贯均不详。元至正十七年(1357)左榜进士第一人。此科进士及第51人。他是该科汉人、南人榜即左榜进士第一人,例授翰林国史院修撰。余事不详。
  43、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就读于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他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王华自幼聪慧机敏,稍长,读书过目不忘。他幼年好学的故事很多,所以刚成年,道德文章,名声鹊起。他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因才学出从,器度不凡,在讲幄最久,孝宗特别器重,曾命赐金带,四品官服,擢礼部右侍郎,仍兼日讲官。刘谨事败后,王华复官。嘉靖元年卒于家,享年77岁。其子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  

44、王一夔:(1425—1487),明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字大韶,号约斋,江西新建(今南昌)人。其先祖避仇人匿于王氏家,遂姓王。 一夔中状元后,请于朝廷,复谢姓。授官翰林修撰。卒赠太子少保。著有《谢文庄集》。

45、王式丹(1645—1718),字方若,号楼村。江苏宝应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科进士第一人。时年59岁他中状元之后,分别参与修纂了《皇舆表》、《佩文韵府》、《一统志》等。数年间,翰林院重要文稿皆出其手。在史馆任职十年,不曾升迁,却泰然处之。官至修撰之职。官居十年旅况萧然,以疾归里。王式丹善作文章,他的殿试之作倍受仕子推崇,认为此作为当世制议之代表作。其诗作为“江左十五子”之首。著有《楼屯集》25卷、《四书直音》1卷。
  46、王云锦(1657—1727),字海文,一字宏骏,号柳溪。榜名施云锦。又名顾云锦。江南无锡(今江苏无锡)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科进士第一人。他父亲王志宁是青阳教谕,一生都是诲人严厉而有办法。只要王云锦怠慢学业就罚跪,文章做不好就必定重做,就是到了后半夜做不守也不准睡,他的父亲也不睡陪着他,直到完成。他八岁吟诗,十二岁作诗。从小就有“骏马心雄骋锦程”的壮志。他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康熙55年,在京参加《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后来官至翰林院修撰兼学政。他诚实坦荡,有状元之风。在雍正朝深得皇帝信任。著有《秋林集》。
    47、王世琛(1680—1729),字宝傅,号良甫。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五十年(1712)壬辰科进士第一人。他是明朝探花王鏊的八世孙。他父亲是清朝举人,官给事中,善绘画,也是当时的名人。而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觉是王世琛的七世孙。   

王世琛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掌修国史。康熙54年他任会试同考官。康熙59年,以修撰衔出任陕西乡试副主考。雍正帝登基(1723),他充任《实录》纂修官。不久升为翰林院侍讲。累官为侍读学士。雍正五年,以詹事府詹事出任山东学政。官升侍讲、少詹事。七年卒于任上。他善画、善书法,山水画颇有他父亲的笔法。后人评价他的作品说:“文人之笔,无雕饰痕”。
   48、王敬铭(1668—1721),字丹思,号味闲。江南嘉定(今上海)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进士第一人。他中状元之前,康熙南巡,他进呈诗画,极称帝心。即命王敬铭入值畅春园,充武英殿纂修。康熙52年,科考殿试,康熙帝以王敬铭久值内庭,乃自己亲授出来的学生,而点为一甲第一名。授职时额外加赏,授翰林院修撰,赐住宅,宠信有加。康熙帝得知王敬铭父母年纪相同且已逾七旬时,御笔亲书“齐年堂”赐与他,真可谓恩宠倍至。他于康熙54年出任会试同考官。康熙56年,出任江西乡试主考官。58年侍值热河。60年,因父丧回乡里祭葬,卒于家中。著有《未岩诗稿》、《曼衍杂存稿》。
    49、王杰(1725—1805),字伟人,一字惺园,号葆淳、提堂、畏堂、畏掌。陕西韩城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进士第一人。该科为庆皇太后七旬万寿恩科。他中状元后即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乾隆27年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乾隆30年提督福建学政。32年升翰林院侍读。33年授詹事府右庶子。迁侍讲学士。34年升詹事府少詹事。44年阅看大清一统志,任武英殿总裁;同时兼办《明史》,充国史馆副总裁。52年授东阁大学士,兼管礼部事务,任会试正总裁。55年加太子太保衔,与和珅一起把持朝政,朝臣无不侧目,唯王杰耿直清介,不买账。有一次和珅拉着王杰的手说:“双手好软,真好。”王杰正色答道:“虽好,不过不会要钱。”弄得和珅面红耳赤。王杰虽为高位,但不改清廉本色。所有清代状元宰相中,立朝最久,建树最高,又能甘守清贫,忠贞守节的,惟王杰一人,故被称之为“真状元宰相”。他善书,书法也有相当影响。著有《惺园易说》、《葆淳阁集》。
   50、王以衔(1761—1823),字署冰,号勿庵。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进士第一人。据说王以衔与他弟弟王以鋙参加会试,分别获得前两名。因主考官窦光鼐与奸相和珅不和,和珅就诬陷他徇私舞弊。等会试再试时,派卫士围观监查,也一无所获。但还是将窦光鼐降级休致,王以鋙停止殿试。殿试后,王以衔还是高中状元。县皇帝对朝臣说:“难道我也通关节了吗?”乾隆六十年(1795)王以衔历经乡、会试中式而钦赐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由翰林院修撰拔为国子监司业,历迁工部左侍郎,调 至礼部右侍郎。后被举荐,入值南书主房。嘉庆帝知其端正谨慎、克尽师道遂改值上书房,教皇子读书。他勤 奋小心,早来晚归,一点不敢懈怠。道光帝即位(1821),看他年事已高,出入十分疲惫,让他专理部务。王以衔更加自勉。有奏事,鸡起鸣则乘轿到。一日,临下轿时,坐如睡觉,随从叫他也不应,赶紧抬回家中,王以衔已不能言语,两个时辰后,死在家中。他能诗文,有文集藏于家。他为人敦厚和蔼、平易近人,做事从无戏言。他平生不言他人过,不分尊卑贵贱,所以当时无人不尊呼他为“长者”。他的品行及书法都为人所重。
   51、王仁堪(1848—1893),字可庄。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县)人。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进士第一人。在同治十三年,他参加乡试中式,由举人考取内阁中书,进京成为京官。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王仁堪光绪六年提督山西学政。光绪士 年慈禧太后欲修清漪园(今颐和园),醇亲王奕譞亦肋纣为虐。王仁堪上书弹劾他,反遭贬谪外放。后李鸿章又将“海军捐”用于扩建清漪园王仁堪再次止收奏停颐和园工程。光绪十七年,他出任镇江知府。他据实奏报外国教堂的“育婴堂”是残害中国儿童之所,要严惩。在镇江,他巡行乡里,维护治安,开塘修河,兴修水利,赈灾济民。修学舍书院,发展教育。光绪十九年调苏州知府。在任上,他因积劳成疾,旧病复发,终于病倒。但他仍然视事。由于寒冬夜巡,偶感我寒,不治而亡。镇江士子、百姓无不悲痛。他死后,被江西真人府封为城隍神。据说,苏州城隍爷是林则徐,因其任满,故天曹令王仁堪接替。当然,此乃纯属迷信,但足已证明老百姓对这位状元公的敬重与怀念。

52、王寿彭(1875—1929),字眉轩。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第一人。他少年苦读,17岁中秀才,26岁中举人。光绪29年中状元 后,授翰林院修撰。光绪31年,他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教育和实业。在日本他敌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回国后著《考察录》,倡导改良教育和实业。光绪34年出任湖北提学使。1910年,创办两湖优级师范学校,首创预算制度,制订学堂章程并被推广。辛亥革命后,他当黎元洪总统府秘书。1925年军阀张宗昌当山东总督时,王寿彭任山东教育厅厅长。办教育他想方设法筹措教育经费,与财政厅矛盾激烈。民国十七年,他随张宗昌赴天津,不久,病死于寓所。他善长书法,蚨以得到他的片纸、寸缣为荣。著有《考察录》。

   名王姓武状元名录  

                                 宋代
      53、庆历六年(1046)丙戌,王梁。
54、咸淳元年(1265)乙丑,王国。

                                  明代

55、崇祯四年(1631)辛未,王来聘,顺天府人。

                                 清代

56、顺治九年(1652)壬辰,王玉壂,浙江仁和人。

57、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王继先。
58、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王应统。

59、雍正五年(1727)丁未,王元浩,山东胶州人。

60、乾隆四十年(1775)乙未,王懋赏,山东福山人。

61、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王瑞,直隶安肃人。

62、咸丰六年(1856)两辰,王世清,直隶南和人。

科举大事:

隋大业三年(607)四月十六日,隋炀帝颁诏:五品以上文武职事官以十科举人,十科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臂力骁壮。后改为四科取士。其中均有文才美秀科,即为进士科的前身。
r5Sk4sm'`848光绪三十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叫刘春霖。光绪三十二年本年, 维持一千三百年的封建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历代连中文二元的王姓状元  

       宋代王会龙:宝庆二年(1226)的会元、状元;

  清代王式丹: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会元、状元)

   历代连中文三元的王姓状元     

      宋代王曾:咸平五年(1002)的解元、会元、状元;

  辽代王棠:重熙十五年(1046)的解元、会元、状元;
          元代王宗哲:至正八年(1348)的解元、会元、状元。

                历代文状元位至宰辅的王姓状元

 五代王溥:后汉乾祐元年(948)中状元,后周广顺三年任宰辅,他的职务是平章事。王朴  后汉乾祐三年(950)中状元,后周显德三年任宰辅,职务是枢密使。
       宋代王嗣宗:开宝八年(975)年中状元,咸平六年任宰辅,职务是枢密副使。王曾:咸平五年(1002)中状元,大中祥符九年(1008)任宰辅,职务是参知政事。王尧臣:天圣五年(1027)中状元,皇祐三年(1039)任宰辅,职务是枢密副使。

辽代王棠:重熙十五年(1046)中状元,太康三年任宰辅,职务是枢密副使,(10321054)是平章事,(1057)是北府宰相。
  清代王杰:乾隆二十六年(1761)中状元,乾隆五十二年任宰辅,职务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