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谱·知来源·长学问
读家谱·知来源·长学问
——罗田“东安王氏”由来及部分祖先生僻名讳注读
(更正后的最新版本)(王世续/文)
根据《东安王氏》谱载,东安王氏出自“新安王氏”,而新安王氏出自: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江左王氏——咸阳王氏——新安王氏。48世王璧→49八子思谅(通议大夫,生于光化庚申年正月十三日,配陈氏,子三:敬显、敬清、敬淳)→50长子敬显(迁祁门山口,仕至文林郎,初任德安府知录,就任关升从政郎,改差处州,字二:雄、帖)→51次子帖(字茂之,迁历溪北野,子三:江陵、江进、八五)→52次子江进(江西祖,子二:八公、原善)→53长子八公(子二:惠、德)→54次子德(子二:宣微、察微)→55次子察微→56友直。
1友直(迁东安始祖,东安1世即太子晋56世,以下类推)→2祖二→3礼甫→4天富→5华九→6伯海→7喜成→8槐安→9让→10大雄(迁上堡大地坳)→11政纯→12铭→13朝先→14沿佐→15圣→16志义→17柯→18之才→19邦贵→20应荣→21维典→22一明→23茂宗→24“家”辈,如:家汝(祥汝)→25“学”字辈(如,学甲、学财、学明)→26“世”字辈(如,炳西、世续,东安26世即太子晋81世)→27“守”字辈(如,守淳、守宬、守森)……
王氏以太子晋为一世祖,传至18世王元(迁山东琅琊),传至27世王览,传至29世王导(迁金陵即南京),传至37世王褒(迁咸阳),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璵,为唐肃宗宰相;璵公二子,长曰及,次曰又,又生鐬,鐬公生璧,传至璧公第48世(祁门),璧公是“新安王氏”始祖。
王璧,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祁西苦竹港(今闪里)人,据后唐清泰二年(935)朝散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刘日旬撰写的《唐检校兵部尚书王公墓志铭》载:“王璧,字大献,出晋丞相始兴文献公导之后,导十七传至唐丞相琅琊简怀公。”王璧即为简怀公之孙,他“生有奇节,好读书任侠,由杭迁居祁门北隅。”唐乾符年间(874—879),黄巢起义时,王璧趁势而起,“倡议集众保境,每贼至毕力捍御。乾符四年,黄巢领三十万人从宁国入泾县来寇,公据险阻设鹿角栈道以御之,卒免其害。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命陶雅守歙,雅屡奏公之功,历补军职,时行密得承制封拜,累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淫虐不道,出公行祁门县令,公遂请老卜邑西百余里苦竹港家焉,以寿终正寝,享年六十有八,葬文溪社湾坦。”
48世璧公生有九子:思聪、思联、思仲、思茂、思会、思悰、思经、思谅、思谦。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又共生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南陵,江西之婺源、丰城(我支即由丰城迁湖北罗田“东安王氏”)、九江、彭泽、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之旺族。
翻阅老谱,借鉴同宗,发现48世璧公以前的有些祖先名讳生僻,故作如下注读。
如,40世“綝”,綝音lín(ㄌㄧㄣˊ),意为(佩物等)下垂的样子,如“冠其映盖兮,嵒嵒(同“岩”)珮綝以煇煌。”。同时,綝还有另一个读音:chēn(ㄔㄣˉ),意思两种,一是止,一为良善。
又如,41世“曒”,曒音jiǎo(ㄐㄧㄠˇ),古同“皦”,明。
又如,45世“璵”,璵音yú(ㄩˊ),见“玙”。
又如,47世“鐬”,鐬音huì(ㄏㄨㄟˋ),盛貌,或车铃声。
47世“鐬”即为48世王璧之父,其后续不辍,加之各派王氏技繁叶茂,于是有了今天的王氏盛大家族,王姓也就成了为中国第一大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