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老根”画展/缪锦国
是真名士自风流--“老根”画展
谁见过这样的绘画环境:不足4平米的老旧车棚里,放着一张过时的办公桌。头发花白的“老根”利用服侍中风老伴的空隙,挤出时间泼墨挥毫,将自己的构思、灵感、禅意一古脑儿地倾泻在三尺见方的宣纸上。外出写生,也不讲究画板、画架,带着笔墨纸张,甚至夹在腰间,选定一处,席地而坐,摊在地上就画开了。那种潇洒、随性、坦然,只有他自己才能感觉得到,别人是无法领会的。80幅多幅园林山水画就是这样完成的。
一
2021年10月28日上午9时,酝酿已久的“淡雅三水—王根法水墨山水画作品展”在泰州市姜堰区博物馆准时开展。
闻讯赶来的各界人士一时间络绎不绝,盛况空前。偌大的展厅,占地近800平米,挂有王根法80多幅画品,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尤其是书画爱好者驻目凝视、端详、赏析。现场500本“老根”园林山水画集《林泉高致》分发一空。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兼书法家协会会员、姜堰区中国画学会会长王兴来是此次牵头承办王根法画展的主办人,也是最熟悉“老根”画品、人品的同道中人。
既然是开馆,又是个人画展专集,却不见画家其人,家乡人好生奇怪。“我谨代表王根法先生打声招呼:他因服侍照料中风多年的老伴未能成行,跟大家见面,非常抱歉!”王兴来抱拳施礼,情真意切。
“展出的都是老根近两年的新作。”他的讲解慢条斯理,条分缕析,就像是在现场打开了一坛陈年老酒,让你愈嗅愈香醇。
二
绘画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为标准,那是低格调。“老根”首先注重的是作品的气韵。讲究笔与墨的完美结合,画出不同程度的深浅、明暗层次、空间关系,形成独特的“墨韵”。
南朝大画家谢赫《古画品录》提出品评中国画的6条标准,第一条“气韵生动”,指的就是境界、格调、内涵。
“老根”深知这一点。他善用墨色变化补足画中生趣,用色彩效果剔除浮华做作,注重整幅画的效果。其笔墨严谨不苟,画山融合多种皴法点发,使之既便于状物,又有一定的个性特点。画树则水墨与重色结合,从而创造了充实、雄阔、雍容大度的意境。
他用淡墨来表现月色,在其山水画当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老根”的画如“日日临池把墨研”(138*70cm),画出了月色笼罩下的松林小亭,给人一种静谧幽雅,意境动人,将月夜朦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
中国画讲究“计白当墨”“无画处皆成妙”,“老根”做到了,且精妙。像“林泉高致”一书第24页的山水画“无题”(139*70cm),用多种手法来表现松树繁茂,一反他平常的风格,画面上半部大面积留白,画活了松树,堪称一绝。看得出不断突破已有,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中国书画艺术自古同源,相辅相成。画因文增辉,文以画隽永。他的画每每长款,个别穷款,就像起承转合,铺垫之后烘托高潮,引人入胜,体现的是文墨、修养,其境界、眼界,符合大众审美情趣。从技术、技巧层面来讲特有难度,而他的水墨处理,浓淡相宜,酣畅淋漓,随机应变,扑面而来书卷气息。
题为“这里路窄车多”(138*70cm)的山水画,还有“北塔黄昏报国寺”(69*70cm),想方设法融入现代元素,用笔随性、概括、精确、生动,丰富了他的山水画的创作。
他自信并向往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这可能与他信佛向善有关。
他用毛笔虚墨,在宣纸上故而渲染出一种由里而外的禅意、禅趣、禅味。这是王根法移居苏州之后作品产生的一个质的飞跃。
纵观其山水画作品,“老根”的姑苏之画越画越精,有千流飞泻若千军万马,有细丝涓涓如蜜语千言,有漱石溶缓如隐者洗心,可谓写尽其千姿,呼尽其神态。
四
“这样的修为是养出来的。且一诗一画,切题切韵,不好挪作他用。”王兴来由此生发感慨,“这样的笔墨才是文人画的专利。”
王兴来坦言,“老根”师承传统,未必就比学院派逊色。“我认为,老根的作品艺术水平是高的,气韵是一流的,技巧难度系数非一般人可比。”
凭艺术良心做事,有感于“老根”先生绘画格调之高雅,王兴来为其“老根”画作编辑成册,故从北宋大画家郭熙绘画理论著作中,借用书名“林泉高致”。
随后,就有了为他操办一个画展的念头。而几年前,“老根”亦有此意,“展出一结束,全部捐赠给家乡博物馆”,何等豪爽!尽管平常不拘小节,但胸怀却非同一般!
难怪有学者称,“老根”的水墨山水画是家乡的,也是未来的。以一个画家的艺术眼光来看,定会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五
“艺术无止境,强中还有强中手。”
老根吐露心声:“赏家自有慧根,不必在意我说什么?”
他的简历如此清晰:王根法,1948年生,现年73岁,高中毕业于江苏省姜堰中学。诗书画启蒙于乡贤钱原生先生,师承董欣宾、郑奇教授。南京博物院特聘画师,苏州寒山寺特聘画师。退休前就职于姜堰区交通系统,现客居苏州城北大观名园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