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从浅谈“郡望”中探及《晋阳王氏谱》/王士龙

作者:王士龙  浏览次数:1694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从浅谈郡望中探及晋阳王氏谱

王士龙

”作为行政区划的建制始于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废井田,设郡县”,初设天下为三十六郡。此前虽有部分县域边界处也有称“”,但与郡县制的“”含义是绝然不同的。 至于“郡望”,是指居住在某郡的某个家族,因其政治地位或经济实力极具影响力,才被一些小家族称之为“名门望族”,简称“郡望”。显然,“郡望”的形成是以“”为依托,在某个“”内逐渐形成的“名门望族”;且是被社会所公认,而不是自诩的。 既然秦以后才设“”,那么“郡望”的形成必然要晚。实际上,“郡望”之风初起于西汉,发展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极度膨胀,“郡望”之风达到巅峰。而到了隋唐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郡望”之风亦日渐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就再也没有形成新的“郡望”了。

至于传统说法中的“王氏廿一望”,老朽窃以为其中有让人难以接受之处。其一、其中有些是从属关系,诸如山阳王氏、东海王氏等,就是琅琊王氏的分支,怎能撇开琅琊王氏而自称“郡望”呢? 其二、其中有些自称“郡望”的家族,名不见经传,至今鲜有所闻,却被列入“王氏廿一望”之中。试想:轰动一时、赫赫有名的王莽家族,其所在的元城王氏尚在“廿一望”之外(因王莽当时被视为叛逆,而“郡望”是要被社会公认的);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家族也许是自诩“郡望”吧!无怪乎初起于宋朝、如今却号称“天下第一”的三槐王氏,此支后裔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却无心整肃内部支系,而专心跻身于“王氏郡望”。殊不知时至宋朝,哪还有“郡望”可言?荒唐了吧!

而更为荒唐的是,惯称“天下王氏出太原”的太原王氏们目空一切,竟然将始祖太子晋至十七世祖王离统统揽入太原王氏郡望”之内。可见其无知的程度。其一、秦以前哪来的“郡望”可言?其二、太子晋是天下80%王氏家族的共同始祖。繁衍至廿六世,才有东汉初的王霸公为太原王氏开基。王霸公仅是太子晋后裔中的万分之一,如将太子晋后裔统归于“太原郡望”,试问天下王氏能认可吗?大概这就是“天下王氏出太原”、“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的分支”的理论根据吧?

太原王氏最大的特长就是擅长“打造”。“打造”无妨,可千万别“创造”! 连族外人都熟知:被追崇为太原王氏始祖的王威公,其以上先祖与太原没有半毛钱关系;王威公随兄王元公由频阳东乡迁居琅琊皋虞后,其八代后裔史、谱均无记载。直至九世孙王霸,与妻贾氏徙居雁门郡广武县(后划归太原郡),后来主要活动于晋阳,故被误称为太原晋阳人。王霸实为太原王氏徙居太原第一人,堪称太原王氏开宗始祖。而其后裔则追崇王威公为太原王氏始祖,试问从西汉初至西汉末,王威公繁衍九代,仅有王霸一人吗? 后来在《太原王氏宗谱》中,从王威王霸中间的七代先祖,被“填空”填得天衣无缝,真不知根据何在? 不可否认王霸后裔人丁兴旺,但更不可否认的史实是,太原王氏家族屡遭家难,横遭灭族之灾。恰恰《太原王氏宗谱》又只记名人而忽略平头百姓,宁可专门网罗其他家族的才子佳人,也忽视本族的嫡系后裔而遗弃。诸如太子晋卅七世裔、琅琊王氏二十世裔王褒公北迁咸阳后,就有不少王褒公后裔被太原王氏收编了。甚至不少分明是少数民族的虏姓王氏,也被收录在《太原王氏宗谱》之中。这能叫《太原王氏宗谱》吗?

打开《太原晋阳王氏家谱》,其中记载的主要主要支系是王柔王泽“兄弟”。谱中说王霸之子王咸王咸十九世孙是谁?失记),亦即王柔王泽二人生父(据此推算,王柔王泽竟成了王咸二十世孙,亦即王霸廿一世孙)。此说谁能相信? 后又记王柔仕东汉为太原中郎将。 众所周知:王霸王威九世孙,亦即太子晋廿六世裔;如王柔王泽王霸廿一世裔,那么不就成了太子晋卌六世裔了吗?王霸是东汉初期人,王柔是东汉中期人;整个东汉仅195年,王霸能在几十年间繁衍出廿一世裔王柔王泽“兄弟”。又有谁能相信?

查对《琅琊王氏宗谱》,其中有明确的记载:十八世王元——王诚——王渊——王吉——王骏——王崇——王遵——王峕——王龚山阳王氏开基祖)——王柔(官北中郎将 徙居晋阳,为晋阳王氏始祖)——王泽(代郡太守 居晋阳——王昶(司空 关内侯——王浑、王沈、王沦、王湛、王沉(育子)。由此足以见得,其发展脉络为:琅琊王氏——山阳王氏——晋阳王氏

原来如此!王柔公是琅琊王氏始祖王元公十世裔,亦即太子晋廿七世裔。王柔王泽本为父子而并非“兄弟”。因王柔公宦居晋阳,其后裔形成了晋阳王氏。此支血缘于琅琊王氏,且在《琅琊王氏宗谱》中记载得清晰明白。而《太原晋阳王氏家谱》哪管青红皂白?惯于见名人皆收罗,岂能放过这支世居晋阳的名门望族!也许太原王氏们编辑此谱时,王柔公数代后裔早已不在人世了吧,否则哪能让他们如此乱编世系呢?

时至北朝·北魏,又有王慧龙家族为晋阳王氏奠定了名门望族的根基。【王柔——王泽——王昶——王湛——王承——王述——坦之——国宝——王愉——王缉——慧龙——宝兴——王琼——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四房王氏)】

王 愉(?—404),国宝子(又曰为坦之次子)。仕东晋安帝(白痴)为江州刺史。隆安二年(398),兖、青二州刺史王恭讨伐江州刺史王愉王愉逃至临川,被桓玄副将所俘。兴元二年(403),桓玄篡政,王愉因妻子为桓氏,被擢为尚书仆射。元兴三年(404),刘裕桓玄桓玄西逃被杀。刘裕得势后,因王愉一贯看不起他,便报复王愉王愉自疑心意,全家十余口皆被刘裕所杀【包括长子王绥(相国左长史、荆州刺史)、次子王缉(散骑常侍】。仅王缉之子王慧龙获幸漏网。

王慧龙(391—440),王缉子、晋尚书仆射王愉孙。遭家难时年仅十四。沙门僧彬将其藏匿,并送他从京师逃至江陵,投奔其叔祖王忱的故吏习辟疆,而习辟疆陷入官司;僧彬又领其投奔雍州刺史鲁宗之鲁宗之资助王慧龙渡江北奔后秦。北魏太常二年 (417),后秦亡,王慧龙又入北魏。自言是东晋尚书仆射王愉孙,王缉子。攀上了北朝豪门大族清河崔氏、当朝宰相崔浩崔浩以弟崔恬女嫁之,王慧龙一举成为家的乘龙快婿。不曾想,鲁宗之鲁轨亦投奔北魏,鲁轨王慧龙母亲是王缉的侧室,与僧彬私通后生下他,他本是僧彬的私生子。 崔家悔之已晚,生米已成熟饭,只好哑巴吃黄连,缄口无言。可此时王慧龙已经任荥阳太守,授龙骧将军;后又以军功官至安南将军、荆州刺史,赐长社侯王慧龙只身入北魏后,三代单传,直至孙王琼生子四,又重新发迹。

王 琼 宝兴子,慧龙孙。北魏太和初(477),始为典侍令,例降爵为王琼女被纳入宫为妃嫔,后官至征北将军、中书监、并州刺史,封长社伯王琼在北魏孝文宣武之世“多年沉滞”,先以受纳之嫌为权臣王显东海王氏)所劾,后由宅居之争为宦官刘腾所屈,郁郁而终。王琼经祖慧龙、父宝兴皆三代单传,至王琼生子四:遵业广业延业季和

王琼所生四子并有时誉,人称“英英济济,王家兄弟”,终于成为与四姓齐名的北朝世家大族。这就是太原王氏被誉为“钑镂王家”的由来。兄弟四人后又皆入仕途,在孝明帝时翩然登朝。四兄弟又都各立房支,人称“四房王氏”。后裔历北齐、北周以至隋唐,三百余年一直保持着高门世族的地位。在《太原王氏谱》中,唐以后的世系大部分篇幅皆被“四房王氏”后裔占据。如迁入江西的“豫章王氏王仲舒支系就列在其中。

以上所言仅供族人在正本清源中以咨参考。老朽与太原王氏并无过节,直言不讳地道出这些,纯粹是从拨乱反正出发。这本是王氏家族的当务之急,更是太原王氏所责无旁贷的。也许王柔后裔们析出太原王氏的收编大网,归宗于琅琊王氏,《太原晋阳王氏谱》就空档了。敬请太原王氏休怒,这是历史真相,必须还原!如能达到预期目标,诸多家谱中所记载的,诸如先祖分明属琅琊王氏、却又冠以“太原王氏”的普遍疑点,或许能迎刃而解了。

作者简介:王士龙,江西九江人,高级教师,谱牒文化爱好者,研究王氏文化数十年。现为,新安琅琊王氏家族组织会员,“《统宗世谱》三个一工程”主要负责人之一。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