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安徽肥东县有一支新安瑯琊王氏

浏览次数:3965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肥东县有一支八房思谅的后裔


安徽省肥东县有一支璧公八房思谅的后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儿。因为,我就是那众多子孙中的一员。

我们的老家谱(1915年版)世系表中,清楚地记载着“璧公八房派”:王氏48世璧公,49世璧公八子思谅,官至通议大夫。50世思谅长子敬显,迁祁门山口,仕至文林郎。51世敬显次子帖,迁历溪北野。52世帖三子八五,53世八五三子茂高,54世茂高儿子四二,55世四二儿子四六。56世四六儿子福庆,郡庠生,配张氏,生二子。57世福庆长子信一,避兵乱,迁淝邑东乡四顶山(朝霞山)北,赤倍河畔定居。信一公名皆一甲,公名即户名(王信一村)。信一公亦即是我们“朝霞王氏”的一世祖。

从家谱中获悉,“朝霞王氏”的鼎盛期,应是在清乾隆的初期。那时,信一公的子孙,除次子大仁公,三子大义公的子孙外,单就其长子大礼公的子孙,早已经发展为四个支系,即南公、东分、西分和岗分四个居住区域。

据谱载,我们村西头的“王氏宗祠”,就是在清乾隆初期建造的。我清楚地记得:我们村的祠堂,是座三进四厢的高大建筑。大门口有一对大石鼓,石鼓的直径约1米。祠堂的前院有东西两座花坛,东边花坛上是株粗壮的高过屋檐的桂花树,西边的花坛上是两株生长得很茂盛的高约1米5的“南天竹”。解放前,祠堂兼作学堂,后改为“朝霞学校”。小时候(解放初期)我曾在学校读了三年书,每逢课间休息,我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爬祠堂门口的石鼓玩。其后,祠堂被征作“迎霞生产大队”的办公场地,后又兼作粮食加工厂等。因年久失修,于2002年间折除,历近400年。

清道光丙戌年(1826年),先祖们在谱内公布后代学名字辈为:“安邦立政、有开必先、兴家创业、于万斯年,”自“朝霞王氏 ”第25世始用。 

自信一公那时起,至今“朝霞王氏”已经繁衍31代了。从新安琅琊王氏算起,我们那儿已经有璧公第40世了。家谱中的世系表,自周灵王太子晋公起,现在已经是王氏第87世了。

可令我疑惑的是:“新安琅琊王氏网”内,却没有涉及王氏 57世(璧公10世)信一公或“朝霞王氏”子孙的只言片语。

怀揣着疑团,7月24日,我们一行踏上去祁门的“探家”之旅。

在祁门县城,“新安琅琊王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茂功先生,在百忙之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交换了信息,展示了各自的谱牒。一句话,“总谱”世系表完全一致。这充分说明,我们确确实实是八房思谅的后裔。交谈中,茂功先生十分赞成、肯定了我们的“回家探亲”之行。并用简单明了的“宗亲失联”四个字,释放了我们怀揣的疑团。同时,茂功先生还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有关“新安琅琊王氏”的史实。

此后,在茂功先生的举荐下,我们的宗亲王德兴先生,冒雨陪同我们祭拜了璧公墓,给我们介绍了“苦竹港”的变迁。德兴先生还不辞辛苦地冒雨陪同我们参访了璧公的重孙,我们的先祖,八房帖公的居住地沥溪村------

“探家”之旅结束已好几天了,可茂功会长、德兴先生接待的热情,让我们仍无法忘怀。璧公墓地的造势,确实令人敬畏。先祖帖公居住地的选址,让人感叹留恋。联想到我们王信一村的地理位置,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与先祖们的意境是何等的相似,真可用一脉相承来评说。

衷心祝愿“新安琅琊王氏宗亲联谊会”在茂功先生的率领下,越来越辉煌。衷心祝愿璧公八房思谅的后裔们,越来越幸福、美满。

 
<!--[endif]-->

 

八房思谅的后裔    王立钧

2015年7月31日于合肥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