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分类文章

黄屯王氏(王家大)迁黄屯时间与历次修谱简介暨本次续谱展望

作者:王云鹏  浏览次数:3887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黄屯王氏(王家大)迁黄屯时间与历次修谱简介暨本次续谱展望

一、迁黄屯时间

谱载我宗是由姬姓而来。历太原、琅琊到祁门,王璧是吾门嫡祖。璧公有九子,我们是其第五子思会公之第三子敬全之后裔。传至十七世成一公,由徽州婺源板桥迁潜川黄屯。(婺源县今属江西省,而其板桥乡则属今安徽省休宁县。潜川乃庐江古别名。)

具体时间,第一次修谱时,没有说明,可能时人认为,眼前之事疏于收集。第二次续谱时,只提大概时间:“吾始祖成一公,唐璧公五子之支派也。始居金华后迁婺水,迨我珙公(黄屯三房祖珙公,引号内括号,均有云鹏自注,下同)。兄弟六人(注意是兄弟六人,说明江南的长、二、八房末迁黄屯,且成一公,秀颜公也末必来黄屯)洪武军兴,弃彼故乡,越江而左,卜居于潜川之南。”(录之韬康熙五十五年谱序)

“洪武军兴”大概指朱元璋登基前,率部与元军作战时期。朱元璋公元1368年称帝,此时应该是1350年左右。

同期之寅公谱序:“五子思会公,职为都统(宣州)迁婺源板桥,为吾门嫡祖。公生三子,伯敬仁、仲敬復、季敬全。敬全公生孟常公,数传至成一公,公始迁金华,复迁至婺水。自婺水,秀颜公生焉。颜公在婺遊庠(即求学)生九子。处元末骚扰之秋,择地而居 ,爱庐江黄屯山水之胜,遂家于此。洪武初,海宇方安,田在草间,居人鲜少,公命长房、二房、八房归婺源祀祖墓,三四五六七九房留庐插草为标,督耕课读,世守其业,同居铜盆山。”

这段话有三个重要信息:一是迁黄屯时间“元末骚扰之秋”与前文“洪武军兴”时间是吻合的,即在公元1350年至1360年左右。二是秀颜公率九子均来黄屯定居过。三是“洪武初海宇方安”时间应该是在公元1370年左右,也就是说长二八房至少在黄屯也生活10年以上才回婺源老家的。

据此可以推测,吾宗迁黄屯时间,大约在1350年左右,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矣。开枝散叶,而今已散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其中也不泛有各行各业精英,无愧于望族之名。

二. 历次修(续)谱略考

1. 第一次修谱时间与重要意义

大约在明嘉庆三十五年,此时距迁居黄屯已经有200余年,人际已经历数7.8.9代。第1.2.3甚至第4代,与老家婺源每年清明,冬至过江南祀祖墓,就是讲,百年之内都是互有来往的。

康熙五十五年谱序“然于婺水祖茔相隔数百里以故,明终之世,族人犹时归婺水谒祖墓。岁一往来以为常。明季兵灾之后,而音问亦遂绝矣”

言下之意,整个大明朝数百年来往不断,“明季兵灾”指中国历史上明末农民大起义所发生战争。

据史载明朝末年中国人口近亿人,到清朝初期只剩下1400万,锐减80%“我族‘明季兵灾’之后,存数十人”(乾隆五十五年谱序)。中国王朝的更替就是一部血淋的历史。

由于在黄屯虽然定居有二百余年,但族人仍然以客居他乡为认同。故没有修谱建祠。仍以婺源为老家。可能只是由于人口渐多,婚姻多在当地,又与老家逐渐失去联系的原因,为了理顺长幼尊卑之序,婚姻亲戚关系,才想到“另立门庭”新修支谱。

当时的发起人是德卿公等,第一次修谱得到婺源老家的支持,派宗亲松川,灵谷两人,带统谱来,才有吾门宗谱之源头。“一日适婺源宗松川,灵谷者,以统谱来会”(嘉庆丙辰岁,公元1556年谱序)。

重要意义:结束了客居潜川的历史,掀开了以黄屯为中心的主人翁地位的一页;延续了祖宗的脉络与良好家风;开启了迁徙黄屯以来的文明先河,为子孙后代在庐江(后衍各地)的发展,奠定了精神高地,是吾宗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2. 第二次续谱时间及意义

时间是在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距离第一次修谱(公元1556年明嘉庆三十五年)又160年,时间久远,横跨朝代,这次发起人是士箴、毓秀、禹锡、奇壁、则孝、彩臣、九锡、畴锡、悦培、晋卿、德生、礼仲公(见谱序)等。重点是①记叙七房祖景公捐赈救荒勅赐“通政大夫”,正统元年(英宗朱祁镇首次登基公元1436年)建义坊(义坊不是宗祠)于铜盆山下。“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时间公元1465--1487年)遭回禄(即火灾)”的史实。②记录了祖居铜盆山下数百年(元末明兴1350年来黄屯到1556年明嘉庆三十五年第一次修谱)兄弟后裔的分房情况:“三房分徒门塘,四房逃司岺,(四房一支由子相公‘迁无为州天井双泉寺王家塘埂’。子相公曾孙之笼,字系文,生于康熙四年己已九月三十日亥时。康熙四年即1665年,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明朝万历年间。万历,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号,神宗朱翎钧1563----1620年在位。按一代20年计算,子相公大约正在1600年左右迁至无为,此时子相公至少20岁,即子相公可能出生在公元1580年左右,四房在黄屯居住长达300年左右,其中在逃司岺居住约180---200年,在王家塘埂至今已有420多年。这里时间上有些存疑,就是铜盆山下到底集居多少年?若是成化年间就分房,为何百年之后第一次修谱没有交待,反而260年以后,第二次修谱交代了呢?)五房巷口,(即今天大王院。其实五房之后富公迁沟口,今埠畈山前,贵公之后迁巷口,今大王院);六房上窑(即今小王院,亦称下王院)余房(指七房,余者,之寅自谓也)仍在铜盆山前老垣,九房分后山冲。”

之寅公才华卓绝,文采飞扬,以各房住地为题,留下了著名的黄屯八景与八景诗,即题为:祠堂外松竹巢鸟;徒门塘流泉稻香;逃司岺群峰耸翠;巷口高岺鸟语;上窑岳峦奇岫;铜盆山峨峨体势;后山冲幽谷连溪;黄屯市野丰美。其中“黄屯市野丰美”一诗,被今人陈国正先生依诗意作画,为黄屯老街获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提供得力历史佐证。③记载宗祠建造情况“幸有鼎和,新宇,培之公出鸠工庀材,爰与黄屯东街置屋数椽,以为寝室。”(康熙五十五年之韬序言)

意义在于梳理了长达160多年的家族生养卒葬,嫁娶婚姻,社会奉献等信息;记录了各房分居的情况;系统归纳了族人的社会行为与家族伦理;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家训族规;让家谱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文学化,为后来续谱树立了良好的标杆。是一次文化水准很高的家族文化工程,对后代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是我宗族精神支柱。

第二次修谱的重大贡献是合族同心共建王氏宗祠,这是王氏迁黄屯后近400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名门望族在潜川一带(含无为周边)的大姓地位,让数百年来祖宗之灵位,第一次在江北有安息之所,是大功一件。

3. 第三次修谱的时间与意义

时间是大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距离上次续谱又过去75年,也是相距时间比较近的一次,故所录生卒信息清晰可信。

发起人有茂盛,宇春,辉高,来友,得才,应仓,绍梅,高聚。友学,海兄,绍業,申远,全武,志宏,鲁丰,胜玉,希胜整理各房,文琮初编成稿,光琼纂编成书(据谱序)

本次续谱是在年景欠收的情况下,合力促成,谱序记云:“族中祭田房租蓄积无多,惟是各分敛费,陆续来交,适值年谷欠收,咄嗟难辨,不虑成功之期乎?”于艰难困苦中,玉成续谱大事。可见先人尊祖敬宗的精神和宗族团结的凝聚力是多么可贵!值得我们今天作为子孙后代们效仿和追求。

4. 第四次续谱的时间和主要意义

    时间是在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距上次续谱44年。详细记述了王氏宗祠在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腊月初八夜被烧的情况,“通街被焚,我祖鼎和公监造宗祠市房,一扫皆空。”记叙了发起重建宗祠人名单(略)和重建时间,是嘉庆二十五年五月初四日修造,“越至数年而告竣”,这是王氏宗祠在原址第二次建造。十六年后,即道光十五年进行了第四次续修宗谱,并且立订了派行引(即立辈分),这可能是迁黄屯以来,首次开立的辈分。由此可想,以前的辈分,是否与婺源老辈相同,也未必可知。

   这是一次在实际行动和理论上都有双建树而伟大实践,让宗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心,挺立于世人之前的形象跃然于纸上。是不屈不挠精神和宗族团结以及经济殷实的重要体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让后人引以为豪。

5. 第五次续谱时间和意义

时间是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距上次35年。

发起人是嘉宾等“不幸功末成而身先逝,”由其弟乐宾储君子继志襄成。

这次修谱的意义在于:1.再次唤起族人的认同感、凝聚力。2.为王氏宗祠于次年在徒门塘择地再造吹响舆论号角,打下收费基础。(彼时不知何日黄屯街道可能又遭火灾,于是黄屯古街由原东西走向,改为南北通衢)而王氏宗祠则由原基地迁至三房(迁江北黄屯实际长房)所在地徒门塘重建。“三房守义公乐捐之始建寝室一栋”(祠堂志语录)

6. 第六次续谱时间及意义

时间是中华民国是十一年(公元1922年),距离上次续修时隔49年。

这次续修的意义在于,通过续谱,动员全族合力建祠,举全宗族之财力,在民国丁已年(公元1917年)完成王氏宗祠后二栋的建设,至此耸立在徒门塘的宗祠,历时43年,在两次宗谱续修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第五次是续谱后建祠堂第一栋,第六次是先建宗祠二三栋,完成宗祠重建后再续谱。

王氏宗祠数百年来,维系整个家族的酸甜苦辣,祖先们历经沧桑,围绕宗祠的废立,苦难辉煌留下诸多故事,

三、第七次续修宗谱,任重道远,只有不忘初心,方能续写辉煌。

时间是起于公元2017年四月,距上次续谱已经相隔九十五年,且中华民国于公元一九四九年在大陆终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8周年,历史进入新时代。

本次续谱工作主要难度一是时间跨度大,很多老谱上尚没有登记的人,也已经去世,形成时间上的“真空”,这会给登记带来不准,不清、漏登、漏户的情况难免,让祖宗的脉络有可能失传,故工作难度大。二是地域分布广,再也不是蜗居铜盆山下,而是开枝散叶在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甚至异国他乡。三是社会竞争激烈,再也不是过去田园休闲岁月,论酒赋诗时光。而是靠劳动吃饭,养家糊口。所以仅凭对祖宗敬仰,对家族热爱的心情是远远不够的,业余时间帮忙式工作是不能承担如此庞大而系统任务的,况续谱是宗族大事,人人有责,必须人人分担才能完成。

本次续谱工作,如能做好以下三件事,就能无愧于古人,无愧于后人。

1、谱文力争史志文学化。最大限度地全面登记,做到房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最大限度地挖掘本宗族的人文信息,让美好事迹、卓越建树、纯朴家风启迪后人;最大限度地记录百年以来当地具有史料价值的人和事,以及自然变化,较大工程等,让宗谱作为具有地方志的史料价值而历久弥新,最大限度地让宗亲的文采表现在家谱艺文集中,成为我宗有史(谱)以来,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最为浓厚的一次综合展示。作为一朵美丽动人的浪花,留在家族永远奔腾不息的长河中。

2、宗族追寻覆盖化。祖先自婺源迁徙黄屯以来历时七百余年,历经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朝代。历行六次修(续)谱,“均未将五百年前是一家的长、二、八房统归于一体,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这里没有责备先人的意思,只是限于当时社会的条件,而今得益于发达的通信,快捷的交通和日益改善的经济条件。我辈完全可以圆祖宗一统之梦!有一部完整无缺的宗谱,对于后人来说是极大的精神安慰和社会资源整合!

我们要统一认识,完成在第七次续谱时期,派员对婺源板桥(今可能是休宁板桥乡),秀颜公长、二、八房后裔作历史回访,不论结果如何,成则圆满,未则安心,对后人有一个继明清以来的一个历史性地交待。

3、祖祠重建筹备化。宗祠在古代是族权的体现,是祭祀祖先,开展宗族议事的场所。在今天又被附上是宗族在社会上政治地位、经济强弱、宗亲团结的象征,不可忽视。

我宗位于徒门塘的宗祠,已于建国后,在废私为公,破旧立新的五十年代,被政府拆迁至铜盆山西的麻园,作为当时的铜盆大社办公场所。后人民公社期间,被改为社办企业,黄屯油厂仓库,至一九九八年企业改制被乡政府卖给私人经营,至今残存古墙青瓦。

王门望族,岂能无祠在!当今诸姓大兴宗祠,斗角飞椽,金碧辉煌的时代,作为望族裔孙,岂能袖手旁观,甘于落后?让吾祖飘魄,后代汗颜!

我相信通过第七次续修宗谱,定能唤起全宗族的自信心责任感,戮力同心,合族聚力,为早日重现王氏宗祠的庄严与肃穆,掀起舆论与实际行动新篇章。

以上仅是一人凭有限资料而撰,难免有谬误,请宗亲指正。尚望有兴趣,有精力,有条件的宗亲,深入研究,不断丰富,使之日臻接近于历史。更请宗亲积极参加宗族大事活动,以各自的精神,文字的经济的支持,共同把第七次续修宗谱任务完成好!

谢谢宗亲!

                         七续宗谱理事会

                               云鹏(修字辈)敬撰

                              二零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