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分类文章

传承中华孝廉文化 琅琊王氏祭典故里

浏览次数:223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传承中华“孝廉”文化、琅琊王氏祭典故里

 

各位领导、各位宗亲、各位朋友:

我是安徽省宿松县王祥文化研究会代表,系先祖王祥王览56世裔孙,为牢记先祖遗训,传承“孝悌”文化,近年来,我们琅琊王氏后裔筹划发起,经县政府部门批复成立了王祥文化宿松县研究会,同时创建王祥文化纪念馆。

“独在异乡为导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今天我们欢聚在故里临沂参加先祖王祥为代表四圣祭典大会,心情十分激动,万分感谢琅琊王氏宗亲给了我们这次参会的机会,也十分庆幸、喜逢盛世,得以让我们祥、览二公后裔在故里相遇,我们以本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王祥文化纪念馆的建设之中,把先祖王祥因避汉末之乱,“扶母携弟”迁居于古庐江府松兹龙湖之滨隐居20多年行孝父母。步入仕途效忠朝廷的事绩简介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海涵。

生在山东孝友村  扶母携弟迁皖松

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末、公元184年,王氏二十七世祖王祥出生于山东临沂今孝友村,该系周灵王太子、晋公、秦大将军王翦、王离、元公、汉谏义大夫王吉之后,祖父王仁、汉青州刺史、父王融、汉即丘令避不就。王祥自幼聪颖可爱,勤学苦读,童年时知书识礼,尊老爱幼、孝顺可嘉、惜好景不长,母薛氏早逝,王祥过早担起了家务,为父分忧。后父娶朱氏,祥对继母十分孝顺。

汉末之际,曹魏专权,天下大乱,为避汉乱,王祥一手扶着母朱氏,一手牵着3岁的弟弟王览陪同父亲一路南下,来到一个叫“庐江府”西南松兹的地方歇了下来,这里就是今安徽省(直辖)宿松县龙湖之滨的王祥上湾、下湾。

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水陆交通便利,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东与安庆市望江县共抱泊湖;西与湖北省黄岗地区黄梅县、蕲春县毗邻;东与安庆市太湖县接壤;南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彭泽县隔江相望,三省交界,为皖西南门户,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鱼米之乡,水产重点县,风景名胜有海门天柱、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秀河烟柳、太白书台、西源九井、燃灯古寺等十大风景胜地,是庐山—黄山之间的“江上蓬莱”之誉的长江绝岛“小孤山”的所在地;誉为“南国小长城”的千年古寨、战争遗址的白崖寨;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美比九寨”九井沟;还有高峡出平湖的钓鱼台水库……。这些,构成了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祖王祥、王览就是在这里隐居生活了二十多年,最后步入仕途。

汉末“卧冰求鱼”、兄弟“孝悌传名”

俗话说,没妈的孩子象根草。这话用在先祖王祥身上再也贴切不过了。由于不是自己所生,继母朱氏对王祥十分刻薄,总是看不顺眼,非打即骂。年少的王祥一天到晚,做农活、放牛、操劳家务、辅导弟弟读书,累死累活也没得到继母的怜爱,继母还经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让王祥所失父爱!即使这样,懂事的王祥仍逆来顺受,不失孝心,精心侍奉父母,关照王览弟弟读书。父母生病,他衣不解带、端茶递水,忙前忙后,就是熬好的汤药他都要先尝试温热,生怕烫着父母。一个冬天,母亲卧病在床,想喝新鲜鱼汤,时值三九严寒,外面冰天雪地,哪里去弄鲜活的鱼儿啊?为了满足母亲,王祥来到湖边,解开上衣、坦胸露臂,伏在寒冰上,用体温融化着厚厚的冰块……。也许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苍,不久,两条红鲤忽然从王祥化开的冰块窟窿里一跃而出!不多时,一碗冒着热气的新鲜鱼汤被他端到了母亲的榻前,喝下新鲜鱼汤的母亲病愈如初。不久,继母想吃烤麻雀。但满天飞的鸟儿如何得到手?情急的王祥想出了一个妙计:他用几根树枝撑起一张渔网,下面洒满米谷 ;王祥则用一根绳子远远地牵着支撑的木杆,待麻雀进入渔网啄食时,他用力拉绳,这啄食的鸟儿则成了王祥的囊中之物……。这就是我国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张网捕雀”典故的由来,如今在我的家乡安徽省宿松县西南一个叫王祥上湾、下湾的地方还留有两个地名:“鲤鱼山”和“雀坡岭”,就是人们为纪念王祥行孝而取的地名沿袭至今。

迁居宿松时王览少不更事,随着年岁的增长,王览察觉母亲对哥哥的刻薄,感觉不公。于是时时处处护着哥哥,他经常劝母亲不要虐待王祥,有什么事情也自己担着。王祥婚后,母亲对他的妻子何氏更是挑三拣四,非打即骂。此时,王览规劝母亲:兄嫂对您不薄,理应关爱有加,不要打骂。渐渐地,母亲对王祥夫妇以礼相待,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王览妻子阮氏与嫂嫂妯娌和睦、相互礼让,孝悌美名传遍四乡八郡。王祥娶何氏生二子,后入仕途再娶妻室生三子(其中两小子早卒)代代繁衍,至今已传到66世,现我地有人口900多人,因宋朝迁出到江苏栗阳为官,宋徽宗进士,后在本地安居,享誉一方人丁兴旺,人才济济,现有48个村庄,人口上万人。有宣城南湖共四支,已归宗。其他还有历代迁出散居,全国各地有20多处,至今没有联系,不知情况如何,若有知情者请与我会联系,盼早日归宗团聚。祥公和何夫人之墓现仍在王祥上湾葫芦山,属保护。

王览,悌知名,光绿大夫,娶阮氏生六子,至今已传58世,据统计宿松县王氏有四万多人,览公后裔占有大半数。

 

老臣抚尸恸哭   曹魏忠臣良将

王祥王览兄弟以孝悌传天下,亦感动朝廷。在“孝治天下”的封建时代,官府多次召唤祥公衙门赴任,可是王祥以继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需要照顾为由拒绝上任,直到母亲去世,45岁时才应吕虔之召出任徐州刺史别驾,协助刺史安靖区域。当年盗寇成群,充斥乡里,王祥率兵讨伐,终使“州界清净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因声明大震,祥公历任曹魏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封睢陵侯。

司马氏纂曹魏时,文武百官均附和,只因“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大家清楚,曹魏大势已去,谁敢惹杀头之祸?在对待要不要杀曹魏帝的态度上,朝廷百官纷纷附和司马昭,只有王祥保持中立。当司马氏终于举起屠刀当场将魏帝曹髦杀害时,众人胆战心惊,独有王祥抱着先皇的尸体恸哭,口里念念有词:“老臣无状……”,充分显示了先祖祥公的恻隐之心和忠贞之状。及至司马氏继位,一些曹魏老臣看见司马昭均伏地跪拜,唯独祥公只作长揖,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这种不畏权贵念及旧情的可贵情怀和与众不同的举动不但没有激怒司马氏,反使之“不怒而后喜”,说:“今日然后知君见顾之重”。司马氏改朝换代需要的正是像他这样忠孝廉的名士装点门面。入晋以后,他已拥七官之职,位由太尉进为太保,封爵由睢陵侯晋为郡公,当时朝中八公同列,唯有他位居第一。

两晋以孝治国秉政  国公清廉遗训子孙

先祖王祥不但忠孝,而且清廉。所以,西晋“以孝治天下”,他历汉、魏、晋三朝代,汉末刺史别驾、曹魏太尉,晋武帝时进爵为公,三朝元老,名噪一时。他生性豁达、一生清廉。武帝诏曰:“(王祥)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一个朝廷官员连私人住宅都没有,这在旁人眼中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清廉的祥公的确如此,直到他的裔孙东晋宰相王导,辅国三帝、东晋初,他“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见朝廷无钱开支,而府库尚有布数千匹,便用此制成单衣,率先穿上,引得京城人竞相仿效,增加资金周转、缓和了财政危机,元帝渡江后,喜欢饮酒,王导认为酿酒需要浪费很多粮食,便劝元帝戒酒,以此表率天下,元帝听从禁酒,从而节省粮食赈济与民。所以史书载有“王与马共天下”美名。又传至大书法家王羲之史传千载,他就是先祖导公的亲侄,是他抚养长大,栽培成才。这是琅琊王势力达巅峰的标志,也是他成为天下第一望族的标志。此后,就成为天下王姓人代代传颂的千古佳话。2011年新安琅琊王氏宗亲联谊会在南京召开时,首先组织到乌衣巷王谢历史纪念馆祭拜导公,一进门就看到正前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燕归来”三个大字,当时我问讲解员,他讲“乌衣巷是东晋宰相府王导和谢安居住的地方,当年此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400多年后唐朝诗人刘禹锡从这里走过,看到此地与当年宰相府相比,叹吟:“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听了后,很受激动,导公后裔兴旺发达只是迁居各地是工作需要,当时我沉思地写了四句:“导公事晋业辉煌,史册流芳姓氏香,喜看乌衣巷口燕,春风送暖又回堂”。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琅琊王氏子孙的骄傲!不但如此,祥公对自己身后之事也想得明白,留下遗训,说:“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而且要求后人“勿作前堂,布几筵”;葬在西芒山上“勿用甓石,勿起坟陇……”这,就是一个生活在1740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的丧葬观。 他讲究不大操大办、不多占耕地、不惊动多人,简简单单、干净利索!按说,三朝为官、位列“三公”的王祥,以85岁高寿去世,后人应“请神仙、做道场、作法事”,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大办一场才有“面子”,可有先人遗训在此,违背可就是“不孝”了。

各位宗亲、各位朋友:先祖王祥忠孝传家,宽厚为人,清廉为官,从严约束子孙,家无遗产,后世清贫,是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一位不可多得的道德楷模。祥公留给后世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有遗言如此:“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子孙应奉而行之。”当今社会,河清海晏,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全国上下均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探究几千年来的文化名人,传承中华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道德精髓,发扬光大先辈的修身立世美德,激励后人积极投身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是每一位有志弘扬中华文化人的责任和义务。今天,我们王氏后裔相聚临沂王祥故里,就是为了弘扬先祖的忠孝悌廉之美德;我们宿松王氏后裔成立王祥文化研究会,创建王祥文化纪念馆本意也在于此,希望我们王氏后裔团结起来,为传承、挖掘王祥文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四圣为代表的历代先祖,树立了崇高的人格风范,让子孙后代终生受用,世代传承,以慰先人,以振家声,愿琅琊王氏后代戳力同心,共创伟业,子孙兴旺发达,万世永昌。

谢谢大家!

安徽宿松县王祥文化研究会

王干军

农历201599

联系电话:13675562616

         0556- 7826293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