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朝霞王氏源流分析
踏遍千山万水,历经无数艰辛,近日,肥东信一公后裔终于找到了徽州故园,拜祭新安琅琊王氏鼻祖王璧公。远迁他乡的裔孙陆续来到铜锣湾,认祖归宗,表达的是后裔子孙对家族的热爱,也是对我新安琅琊宗亲会工作的认可。
这次的寻根之旅是快乐的,是难忘的!信一公支裔也留下了一个迷题:“可令我疑惑的是“新安琅琊王氏网”内,却没有涉及王氏 57世(璧公10世)信一公或“朝霞王氏”子孙的只言片语。”肥东的宗亲对家族渊源方面是坚决认可的,可这个疑惑也是有必要解决的。在此,本人斗胆对信一公之上的渊源世系作出分析,不到之处敬请谅解并指正。分析依据为以嘉靖统谱为纲,部分较完整的支谱为辅。
让我们先看看信一公支谱的记载:肥东朝霞王氏家谱清楚地记载该支为“璧公八房派”:王氏48世璧公,49世璧公八子思谅,官至通议大夫。50世思谅长子敬显,迁祁门山口,仕至文林郎。51世敬显次子帖,迁历溪北野。52世帖三子八五,53世八五三子茂高,54世茂高儿子四二,55世四二儿子四六。56世四六儿子福庆,郡庠生,配张氏,生二子。57世福庆长子信一,避兵乱,迁淝邑东乡四顶山(朝霞山)北,赤倍河畔定居。信一公名皆一甲,公名即户名(王信一村)。后代创修支谱时尊信一公为一世祖。
由以上记录可知,信一公支为璧公八子思谅公秩下,但对照嘉靖庚申年间编修的我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以下简称嘉靖统谱),52世帖公三子八五公却找不到,以至53世八五公三子茂高公及以下记录无法与嘉靖统谱对接。个人以为嘉靖统谱的记录是正确的,信一公支谱的渊源记录应该基本上是对的,只是在某些节点上由于外迁的原因出现了对接不准。以茂高公为线索,我们可以在嘉靖统谱中找到世系脉络,茂高公为52世审公 第五子,世系为璧公-思谅-敬显-诩公-审公-茂高(审公 第五子),53世茂高生子一千二,54世千二公生子二,长子五郎公后裔多在今彭泽县周边(大埠桥庄为其中一支)和东至县周边(黎痕、石痕王氏),次子三九公嘉靖统谱中的记录为迁淮西 。为方便对比理解我将两谱记录整理如下:
新安世系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晋世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嘉靖统谱记录 |
璧公 |
思谅公 |
敬显公 |
诩公 |
审公 |
茂高公 |
千二公 |
三九公 |
|
|
信一公支谱记录 |
璧公 |
思谅公 |
敬显公 |
帖公 |
八五公 |
茂高公 |
四二公 |
四六公 |
福庆公 |
信一公 |
可以看出,前三世完全相同,第四世诩公为敬显公长子,帖公为敬显公次子,第五世诩公次子审公,对应的是帖公三子八五公,第六世则同为茂高公。嘉靖统谱中并无八五公的记录,而查找审公详细记录则为:审公,行十五,生于宋,仁宗朝解元,葬山口,山名后为解元山。我认为审公其实就是信一公支谱中的八五公,以此来看,信一公支谱则与嘉靖支谱存在两处不一,而此不一实为外迁后记录不准而造成,茂高公前节点如此解决,信一公支与新安琅琊王氏统谱对接则可依上表来处理。整理后世系记录为:璧公-思谅公-敬显公-诩公-审公(十五公即支谱中的八五公)-茂高公-千二公(支谱中为四二公)-三九公[迁淮西](即支谱中的四六公)-福庆公-信一公(肥东朝霞王氏支祖)
附有关家谱中相关资料图片如下:
(
万历统谱)
撰文:新安琅琊王氏三十九世 江西九江王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