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13956977276
遵循CNGEN中文家谱通用数据标准 重新定义家谱编修与传承的方式
分类文章

开闽王氏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王大良

浏览次数:2970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开闽王氏研究中的问题与对策
 

王大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教授)
    开闽王氏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君主王审知等人所在的王姓支派,因王审知当年从光州固始(今属河南)到今福建建立闽国而得名,至今也是我国福建、广东等南方各省以及港台、东南亚或其他海外王姓人中最有影响的王姓重要分支。多年来,开闽王氏的研究和联谊工作一直走在各王姓支派的前列,诸如《开闽忠懿王氏族谱》《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等家谱或纪念性著作也都在王姓中拥有广泛影响。在王姓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之际,认真梳理其中一些与开闽王氏研究相关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确有必要。
    第一,开闽王氏传说中的祖先问题。在传统说法中,开闽王氏一般被认为出自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千百年来几乎成为共识,但近年又出现一种出自王子成父的新说,认为开闽王氏是王子成父的后代。其实,这种新说中的王子成父原本是指东莱王氏、太原王氏的祖先,大约最早由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中开始关注,并把它作为他所见到的太原王氏来源的传说之一。在他所著《六朝门阀研究——太原王氏系谱考》(日本出版协同株式会社,1951)一书中,罗列了几种太原王氏先祖传说的来源,其中之一便是这种王子成父说。他还说这种说法的出处见于三国魏《王基碑》和唐韩愈《王仲舒神道碑》,其中《王基碑》说家于东莱的王基出自“成父”,《王仲舒神道碑》称太原祁人王仲舒“其先出自王子成父”。《王仲舒神道碑》还说王姓人“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氏,厥后世居太原”。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撰写《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署名达良,海南出版社,1993)时,以及后来出版的几本王姓著作里,都介绍了守屋美都雄的上述成果,目的仅仅是让读者知道有这一说法。没想到这一说法中的王子成父在近年又被拉来做了开闽王氏的祖先,其主要根据也是守屋美都雄当年提到的材料,不仅颠覆了传统的说法,还罔顾开闽王氏与东莱王氏、太原王氏并没有关系的事实,读来颇让人觉得讶疑。
    第二,开闽王氏与琅琊王氏或太原王氏关系问题。在以《王审知德政碑》《重修王审知庙碑》等碑文为代表的唐宋时期文献中,大都认为开闽王氏出自琅琊王氏,或出自琅琊王氏的分支固始王氏,王审知等人从中原王朝那里获得的封爵名号也是“琅琊”,不少开闽王氏家谱中也都有对琅琊王氏追忆的内容,可知这种说法是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说法。但近年又有研究者提出了开闽王氏出自太原王氏的观点,并以王审知长兄王潮曾被封为“太原公”等为主要证据。其实,“太原公”不过是王潮的一种封爵,与王审知被封为“琅琊公”、“琅琊王”并没有区别,封爵与籍贯并不是直接相关的两码事情,更何况早期资料中并没有王潮出自太原王氏的任何记载。因此,开闽王氏出自太原王氏的说法实在缺乏说服力。
    第三,开闽王氏在王审知高祖王晔之前的世系问题。在传统说法中,不仅认为开闽王氏出自琅琊王氏,还进一步把开闽王氏与唐武后宰相王方庆联系起来,说王审知是王方庆第五子王晔的玄孙。但在事实上,这种说法有些经不起推敲。如在今天所见反映王方庆家族确切传衍情况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于王方庆名下确实有个叫王晔的儿子,排行第五,并说他官至殿中侍御史,有子名儇。但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他一则官至殿中侍御史,与《新唐书·王潮传》和许多开闽王氏家谱中所说的终于固始令不合;再则殿中侍御史官居从七品下,而固始县令为七品,二者的品级也不相合。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再翻阅两唐书《王方庆传》便可知道,王方庆是个大约生在唐太宗贞观末年又在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去世的人,他的第五子王晔即使是他的遗腹子,也是唐代中叶以前人,不可能像《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说的那样在“唐贞元中,为光州定城宰”。因为贞元是唐德宗年号,相当于公元785-804年,已是唐代中叶以后。由于生活时代并不一致,所以同为一人的可能性较小,王方庆第五子王晔与王审知高祖王晔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
    第四,开闽王氏在王审知高祖王晔之后的世系问题。根据《新唐书·王潮传》和《王审知德政碑》《重修王审知庙碑》等的记载,开闽王氏在王审知高祖王晔以后的世系较为清楚,但近年又有人提出在王晔以后和王审知之前的世系也有脱误,甚至还补充了王晔子王儇和王儇子王淳、王淳子王煜等人名讳,颠覆了官方史书、碑刻资料和开闽王氏家谱等传统记载中的说法。事实上,即使我们假定王审知高祖王晔就是唐武后宰相王方庆第五子,那么,在王审知之前的世系表脱误也只会在王晔之前,而不是在王晔之后。因为如果按上述在王晔之后增加王儇、王淳、王煜3代的说法,王晔就不再是前引《王审知德政碑》《重修王审知庙碑》中所说的王审知“大祖”“高祖”,而是王审知的8世祖了。《新唐书·王潮传》出自宋代、由欧阳修领衔的史官之手,《王审知德政碑》是一通由唐朝礼部侍郎于兢奉唐哀帝敕撰写碑文的官方碑刻,《重修王审知庙碑》是一通由北宋福州刺史钱昱撰写碑铭的官方碑刻,三者都因距王审知不远而一向被学界公认为具有最为可信的史料价值。而上述这种在王晔以后增加开闽王氏世系的做法,似乎是对这些最有史料价值的记载视而不见,而以明清时期偶见的某些家谱内容甚至笔误为依据,其研究方法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无疑要大打折扣。
    第五,随王审知等人入闽将士问题。在王审知兄弟入闽时,跟随他们前来的将士大约有5000人,也就是史书所谓“光、寿兵五千人”。加上同时前来的“吏民”以及他们的家属,据估计应不少于10000人。这些人习惯上被以姓氏相区分,称为“十八姓入闽”或“十八姓随王”。事实上,随着对开闽王氏历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当年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人远远不止18个姓氏,少还有24姓、25姓、27姓、34姓、40姓、46姓、50姓、60姓等多种说法,说明传统的“十八姓入闽”说不过是一个流行的说法和最低数目,远远没能包括当时入闽的姓氏数量。
    第六,王审知子嗣问题。目前所见关于王审知子嗣的说法,主要有12子说、8子说、6子说、4子说四种。其中,“12子说”的主要根据来自《王审知墓志铭》,其中称“嗣其世,十有二人”,但12人究竟指谁,铭文中并未一一提及。倒是在清朝编写的《忠懿王氏家谱》中列举了12人的名讳,并说长子王延翰、三子王延钧、九子王延曦、十一子王延政都先后担任闽国的君主;次子王延禀本是他的养子,原姓周,后来官至检校太保、建州刺史;四子王延丰,任罗城都指挥使、检校尚书右仆射;五子王延美,官节度行军都指挥使、检校司徒、韶州刺史;六子王延保,官右散骑常侍、洪州长史;七子王延武,任右散骑常侍、光州长史;八子王延望,官右散骑常侍,梧州司马;十子王延喜,右散骑常侍、易州司马;十二子王延资,官右散骑常侍、虔州司马。对于上述说法,有人引用徐寅、于竞、卢琦等人所撰的“开闽三王神道碑铭传并序”称,上述提到的12个儿子中至少有4个人不是王审知的儿子,有关碑铭中也提到王延望、王延丰是王潮子,王延美、王延武是王审邽子,都与王审知无关,“12子说”并不可靠。另外,还有人提出在相传修于宋代的《招卿王氏族谱》中,只提到王审知有6个儿子,即王延翰、王延禀、王延均、王延釭、王延羲、王延政,其中的王延禀和王延釭还是养子,王审知的亲生儿子仅有4个。对于存在上述不同说法的原因,大约是由于原始记载语焉不详使之然,民间家谱进而又“家自为说”,从而出现歧义之处。
    第七,王延政子嗣问题。如同王审知子嗣问题一样,关于王延政的子嗣也有不同说法,大致有3子说、6子说、7子说三种。其中,“3子说”主要见于前述《忠懿王氏族谱》,说他有王继勋、王继元、王继重(或作王继成)3子;“6子说”见于前述《招卿王氏族谱》, 6人依次是王继成、王继昌、王继达、王继元、王继重(一作王继勤)、王继晋;“7子说”见于新加坡《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所载《开闽王氏审知公的世谱》,7人即王继成、王继昌、王继达、王继元、王继重、王继勤、王继祯。如果把上述三种说法相互比较,便会发现王继元、王继重、王继成3人在三种说法中互见,仅《忠懿王氏族谱》说王继重与王继成是同一人;“6子说”和“7子说”大同小异,“6子说”仅是把“7子说”中的王继重和王继勤2人合而为一,另外把王继祯改为王继晋;三说中的王继勋和王继勤、王继昌和王继晋都有可能因字形相近而致误。总计在上述三说中,所涉及人名有王继勋、王继元、王继重、王继成、王继昌、王继达、王继勤、王继晋、王继祯等9个,除去王继勋和王继勤、王继昌和王继晋可能是同一人,其余大多有事迹可寻。如《忠懿王氏族谱》称,王继勋、王继元、王继重(或作王继成)3人中除王继元后代仅见于居住在下渡藤山外,其余2人的子孙兴旺,尤其是王继勋的后代最为繁盛。又如《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说,王延政7子中的王继成、王继达、王继祯3人都有传人,但其余4子无嗣;该谱还列出了王继成等3人的后裔世系衍派。另外在《招卿王氏族谱》中,以及福建不少开闽王氏族谱或谱序资料中,在王继昌和王继祯名下的世系几乎相同,说明他们大约是同一人。对于上述不同的说法,我们其实可以把他们都视为王延政之子,这样或许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八,开展开闽王氏研究和联谊的态度问题。像其他王姓支派一样,开闽王氏的研究和联谊也应树立多团结、多包容、多奉献、少功利“三多一少”态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研究开闽王氏本来就是人人都能参与的事业,在深入研究时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民间信仰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同时还要充分尊重研究界的习惯,不能一味地另辟捷径,故意标新立异。衷心希望开闽王氏的研究者和联谊者能从大局着眼,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把研究和联谊活动推向新阶段。
京ICP备05035345号

王璧文化  部分版权为来源作者和网站所有

电子邮箱:xalyws@163.com     830732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