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洪水漫三坳
文:王进丁 来源:时尚祁门杂志2016年第3期
1884年,即农历甲申年初夏,我县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虽然县志叙述很简单,但民间所传灾情惨重,在西乡渚口就留下“甲申洪水漫三坳”一说。所谓“三坳”,便是渚口中学附近的黄土坳,樵潭的金鸡坳和清溪的蓓子坳。
此三坳离大北河较近,尽管地势高,但由于山洪暴发,河床容纳不了,洪水改道走三坳泄出,说明甲申年间洪水已超出历年的大水。
甲申年间遭受洪水的重灾区,应是从历口至倒湖沿岸的滩下、渚口、水村、樵潭和清溪一带流域。
相传甲申洪水带来最惨重损失的是樵潭村。樵潭位于梓溪口下首,是金鸡坳的出口地。两宋时期,樵潭所管辖区域,包括樵滩、龙溪(现在樵溪)和道仕源。
樵滩位于陈氏之下,倪氏的老屋基上,靠近大北河,有一块宽敞草坪。当年景德镇到历口的过往船只,都要在这里靠岸,上下船很方便。草坪上堆满了运往景德镇的木头、窑柴,取名为“樵滩”,实际上是码头。
北宋初期,新安琅琊王氏始祖王璧第二子思联公,由闪里苦竹港迁入樵潭王家坦。思联公育有三子,长子敬文公迁入东路王村(现在的金字牌镇的洪村);次子敬成公迁入宋村;两宋时期宋村管辖范围有渚口、大源头、焦坑及高源。当年渚口无人居住,属于宋村所辖山场(思联公第一夫人郑氏就安葬在现在渚口新屋里一带,思联公本人安葬在渚口贞一堂祖宗座一带);三子敬昭公留在樵潭。敬昭公六世孙传生公迁入道仕源,传生公之子振祖公迁入龙溪(樵溪)。明清两代,道仕源、龙溪原属于樵潭管辖,其地名便取自樵潭的“樵”字和龙溪的“溪”字,称为樵溪。民国时期建立保甲制度,樵潭划归水村管辖,龙溪单独成立一个保,地名未改,便是樵溪。没有多久,道仕源从樵溪划出,单独成立一个保。樵溪地名未改,但管辖地域越来越少,只限于巡源、何村、江村、胡村及李村五个自然村。2015年,道仕源及董村划给水村,半家里又划回樵溪。
王璧十二代孙,敬昭公十代孙念六公,从樵潭迁入溶口乡严塘村,成为严塘王氏始祖。实际上,樵滩与樵潭原来是一个地方,一个是码头,一个是村名。
甲申洪水,一股水沿着河流直下,一股水从金鸡坳中冲出,两股水夹攻樵潭王家坦,王氏受灾最重,人口大减。剩下人口,据宗谱记载,一支迁入乾田,一支迁入浮梁勒功街,一支迁入港西等地。从此,王家坦无人居住。另外樵滩倪氏也没有人,除了一棵大树外,只剩下断砖碎瓦。目前那棵树仍然存在。陈氏从江西最后迁来,住在山坡上,受灾较轻,所以目前樵潭只剩下陈氏家族。
其次受灾严重的是渚口村。伊坑倪康民,镇压黄巢有功,被封为检校兵部尚书。其八代孙倪一升公于宋末元初迁入渚口来龙山脚下,现渚口村后街和井边一带居住。随着人口增加,逐渐向河边延伸。那以后渚口村从宋村划出,正式载入官方户籍册。从此王氏后人到渚口贞一堂上思联公坟,要预先与渚口村倪氏家族进行协商后,才开祠堂门让王氏上坟。据严塘村王世勤老人讲,1948年的清明节,王氏家族为到渚口贞一堂上祖坟,还请了渚口倪氏族老一桌酒。
明朝末年,倪思辉任七省两台时,渚口进入鼎盛时期。整个沿河沙洲都建起房屋,称作前街。但甲申年这场特大洪水,将渚口村的前街洗劫一空,只剩下贞一堂、吴家敞厅几幢房子。靠近河边有一棵大樟树,附近落水村民,纷纷爬上樟树,才逃过一劫。后来,这棵樟树被誉为神树。这棵古樟现在依然茂盛,已被政府和渚口村民保护起来了。
第三受灾严重的是水村。水村有王、曹、倪、许四姓居民。两宋时期,原属宋村管辖。元末明初,从宋村划出,单独成为一个行政村。清朝末期,宋村人口大幅度减少后,又被划给水村管理至今。
该村王氏,从樵潭迁来水村,人丁不兴旺,只有几户人家,但很富裕;曹氏,由浮梁曹村降迁来,人口也不多;倪氏是由犯了族规,被渚口倪氏家族开除出族的氏人迁往此地的。于是水村倪氏尽管口头上说与渚口不是一支,其实是一支;许氏由历口许村迁来,历口叫上许村,水村许家坦称下许村。由于许家坦位于大源头路口边,靠近河边,因此,甲申年间洪水,淹没了整个水村。遭受水患最重也是许家。自那以后,整个水村开始走下坡路。
许氏后来一支迁到道仕源,另一支迁到主木屯,最后一支迁到梓溪坞里。原来的水村四姓,现在只剩下王、曹、倪三姓,倪姓人口多于王曹两姓。
除了上述所讲樵潭、渚口、水村遭受水患最严重以外,大北埠的滩下,渚口村文溪庙,水村的车由,樵溪坑口清溪及芦溪牛宝石、奇岭口、里屋等地,都遭到甲申年间洪水洗劫,只不过传说信息有限,具体灾情已无法考证。
如樵溪坑口,地盘不大,但樵溪、道仕源木头、窑柴及茶叶、茶油、桐油、瓷土,都要从这里出口运到景德镇出售,两村所需粮食、瓷器及生活用品,要从景德镇运来,在这里下船,运到村里。为此,这里来往人较多。有客栈,屠宰店,油榨。自从被甲申年洪水洗劫一空后,只剩下油榨里的碾石轮和碾槽。
笔者是龙溪下村人,现居樵溪胡村。小时候听祖辈人讲,李河坑棚户,两户人家,一户迁到浮梁江村,一户迁到龙溪下村董家畔下,便是现胡和柳、胡春木居住地。遭受到甲申年间洪水洗劫后,被迫迁到道仕源王氏老屋基上,叫董家,现在又被划入水村。
虽然因年代久远,叙述简略,但甲申年这场大洪水,对大北河沿岸村庄确实造成了非常惨重的损失。有的村庄就此消失了,有的原来人丁兴旺,此后一蹶不振,有的孤弱小村却因祸得福,重新振作起来。俗话讲,“江山自古无定局”,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历史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