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章
东汉初期的三位王遵及其业绩
东汉初期的三位王遵及其业绩
王晓家
编者按:作者王晓家是山东省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山东民族文化学会会长,是琅琊王氏总谱的总编撰者,对琅琊王氏文化造诣颇深,该篇文章系应《太姥王氏文化》约稿,百忙中赶写的,借此对他支持王氏文化发展深表感谢,特在会刊付梓之际,在世界王氏网电子杂志栏目发播同时,转载于下,与网友共分享。按照《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王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徏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徏临沂都乡南仁里。生骏,字伟山,御史大夫。二子:崇、游。崇字德礼,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业,后汉中大夫、义乡侯。生二子:峕、音。音字少玄,大将军掾。四子:谊、叡、典、融。融字巨伟。二子:祥、览。”
首先,王遵字伯业,在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广川董棻据当时著名文学家晏殊校定本所刻宋人汪藻《世说叙录》上卷《考异》于《琅琊临沂王氏谱》中说:“琅琊王氏,本居皋虞,后徏临沂。汉大夫吉生御史大夫骏。骏生汉大司空崇。崇孙后汉中大夫遵生青州刺史仁。仁四子:曰谊、曰叡、曰典、曰融。”由此,同出于宋人手笔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琅琊临沂王氏谱》,其记述却大相径庭:一曰王遵系王崇之子,一曰王遵系王崇之孙。是耶,非也?大费周折。查史籍,王遵这个人物较为复杂。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开国,史籍记载有三个王遵。一位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时即由西汉入东汉的霸陵人王遵,字子春,少豪侠,有才辩,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朝改为新朝时官明威将军即做了王莽的官,在汉光武帝刘秀南阳举兵讨伐王莽时,这位王遵于淮阳王刘玄更始元年即公元23年与魏嚣一起举兵,于第二年被封为大将军,但常有归汉意,便数次劝谏魏嚣。结果,魏嚣不从,要杀光武帝刘秀派去的使者,被其所救,于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即公元31年,遂归刘秀,是由西汉进入东汉的开国元勋。但东汉开国之后不久,便去世。对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备载:“京兆王氏出自姬姓。周文王少子毕公高之后,封魏,至昭王彤,生公子无忌,封信陵君。无忌生闲忧,袭信陵君。秦灭魏,闲忧子卑子逃难于太山,汉高祖召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故王族也,谓之‘王家’。卑子生悼,悼生贤,济南太守,宣帝徏豪杰居霸陵,遂为京兆人。贤七世孙党,上郡太守。卑子九世孙遵,字子春,后汉河南尹、上乐庄侯。”其中,太山为泰山,上乐为上洛。后汉霸陵又作京兆霸陵,即今陕西省西安市。另一位是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代做乐浪太守,因平叛有功,被封为义乡侯的王遵。第三位是于光武帝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时代奉朝廷之命西方拜佛取经的博士王遵了。不过,据笔者考证,后两位王遵,实际上为一人。而大多数琅琊王氏谱牒所载:遵,崇之子,字伯业,后汉为中大夫,封义乡侯。生二子:峕、书。在时间跨度上,王崇活动的时间为西汉哀帝建平三年即公元前4年,以河南太守征入,当御史大夫数月,直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以前。而霸陵人王遵,据《后汉书》魏嚣传记载,为姬姓周文王少子即第十五子毕公姬高之后裔,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大致相同。此人东汉开国后即病逝。显然,此人非琅琊王氏之王遵。而琅琊王氏之王遵,不仅做过乐浪太守,为中大夫,因军功被封为义乡侯,而且与佛教结缘,是最早使佛教东传入中国的官方代表取经人之一,即以汉朝官员的身份西方拜佛取经人之一,包括与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有关的白马驮经的故事。时间发生在东汉明帝在位期间,约公元58年至75年前后,佛教由印度正式传入中国。《世说新语》文学第四载:“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阿堵,指眼睛。由此可见,到了晋代,已是寺院林立,佛教盛行,并且与道、儒合一,产生了玄学。南朝梁刘孝标注引《世说新语》说:“佛经之行,中国尚矣,莫详其始。牟子曰:汉明帝夜梦神人,身有日光。明日博问群臣。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有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遣羽林将军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部,在兰台石室。”其实,汉明帝夜梦神人派遣使者西方拜佛取经的记载,最早出于东汉人牟融所著《理惑论》和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序中。《理惑论》在宣扬佛教思想时说:“昔孝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藏于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时,预修造寿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这一记述,不同版本略有出入。晋人袁宏《后汉纪》于孝明皇帝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北朝齐魏收《魏书》释老志等文化典籍,均有记载。而《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尚浮屠之仁祠”以及“桑门”即沙门,也是这个意思。另据《三国志》魏志、《高僧传》和《洛阳伽蓝记》等历史文化典籍记载,奉东汉明帝刘庄之命前往大月氏国写取经书和取回佛像的王遵,本身就是一位世代宗儒的著名经学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他与蔡愔、秦景等十多人到大月氏国拜佛取经,是以博学的儒家经学家即五经博士的身份奉朝廷之命前往,功勋卓著。大概,此时王遵官为中大夫,封义乡侯。当时的大月氏国,势力范围曾经达到印度西北部与中部,为佛教流行地域。琅琊王氏家族尚学风气从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开始到王遵,便由儒家经学发展为兼收并蓄的儒、道、释三家合一,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王遵不仅是一位儒家著名经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开创一代宗师的著名佛学家,其后世子孙兼儒、道、释三家并蓄者多矣。对此,清人张金吾《两汉五经博士考》卷三于王遵、秦景条记载说:“《真诰》九曰:汉明帝梦见神人,身长丈六,顶生圆光,飞在殿前,遍问朝廷通人。傅毅对曰:‘臣闻天竺国有得道者,号曰佛,能飞行,身有白光,殆其神乎?’帝乃遣博士王遵等十四人,之大月氏国,采写佛经四十二章。《释氏稽古》略曰:永平七年,帝梦金人长丈,顶有日光,飞至殿廷。旦问群臣,太学闻人傅毅奏曰:‘周昭王时,西域有佛出,其形长一丈六尺,而黄金色,陛下所见,将必是乎?’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帝遂遣中郎蔡愔、博士秦景等,一十八人使西域,求佛法。”
汉明帝永平七年为公元64年,这是王遵大致活动的年代。王遵继承父祖的经学传统,通晓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同时又崇尚佛学,能推算《周书异记》以佐证外来文化的有关问题。从王崇卒年推算王遵生年,时间跨度太大,中间似乎少了一代。王遵因任乐浪太守时平叛有功,加上西方拜佛取经使佛教东传入中国的功劳,被任命为中大夫、封义乡侯,便是在所必然了。不过,他的中大夫和义乡侯都是做乐浪太守时因军功受封,他被封为义乡侯,与王崇的扶平侯,都是来自道义而非郡望。此外,《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载有卒于公元89年的汉代著名经学家、水利学家王景之父王闳,因为帮助乐浪太守王遵平乱有功,应该封侯,但他却拜辞不受,而王遵则封侯的话,时间在建武六年即公元30年六月,其具体记载说:“初,乐浪人王调据郡不服。秋,遣乐浪太守王遵击之,郡吏杀调降。”又说:“秋九月庚子,赦乐浪谋反大逆殊死已下。”乐浪郡为西汉武帝所置,郡在今朝鲜境内。王调造反,王遵平定。这位王遵,不是京兆王氏字子春的王遵,京兆王氏王遵于东汉开国后即去世,而是琅琊王氏字伯业的王遵,历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应是做乐浪太守在前,后以家学渊源即五经博士的身份推测《周书异记》,西方拜佛取经。所以,清人张金吾《两汉五经博士考》说“博士王遵推《周书异记》佐之”,是对的;而别史载为博士弟子,则误矣。关于这个问题,在汉代,经学盛行并且身为经学家往往是做官为宦的必要条件。那些出将入相,征拜太守、刺史者,多有之。譬如,贡禹为博士,升迁为凉州刺史。又,《宋代老谱》附有《御制太原王氏世荣悠远谱系图》,记述王崇生王霸。考:汉光武帝时代有两个王霸:一位是东汉开国功臣王霸字元伯,为颖川颖阳即今河南许昌人,被列为汉光武帝时代的功臣宿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另一位是汉代著名经学家王霸,字儒仲,与妻贾氏共隐终身于太原晋阳即今山西太原广武。有些列三槐堂王氏为太原王氏世系的谱牒,不察历史,便列将军出身的王霸字元伯为太原王氏始祖王霸,字儒仲,并附有身穿甲胄的武将画像,则是张冠李戴了。而《宋代老谱》所列王霸上系王吉、王骏、王崇祖孙三代之后,为王崇之子,或系另一琅琊人王霸,今一并列出备考。又有宋代谱叙王昇为王崇之子,但查《后汉书》,有一王昇非琅琊人或另有其人。通过以上考察,可以确认,王遵为东汉著名经学家、佛学家。东汉光武帝时以五经博士身份任乐浪太守,因平叛有功,官至中大夫,封义乡侯。汉明帝时又以五经博士的身份推算《周书异记》以确定西方有佛,并奉汉明帝刘庄之命代表官方西方拜佛取经,由白马驮经至洛阳白马寺。从此,佛教东传入中国。有谱载王遵卒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即公元78年,卒葬琅琊临沂王氏祖茔。按此推算,他做乐浪太守时为三十岁左右,正值而立之年,而西方拜佛取经,则为知天命之年了。配司空师丹次女,封乡君,生二子:王峕、王音。如此,又可列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为:王吉——王骏——王崇——王昇(王霸)——王遵——王峕、王音。
上一篇:《华厦姓氏丛书·王姓文摘
下一篇:再谈祁门王氏始迁地苦竹港地名